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现状及分析 | 第12页 |
1.2.2 国内现状及分析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 第15-29页 |
2.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15页 |
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 | 第15-26页 |
2.2.1 总体评价 | 第16-20页 |
2.2.2 功能区评价 | 第20-26页 |
2.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潜力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 第29-48页 |
3.1 功能区自动划分 | 第29-40页 |
3.1.1 功能区划分方法 | 第29-30页 |
3.1.2 功能区初步划分 | 第30页 |
3.1.3 量化划分指标 | 第30-31页 |
3.1.4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功能区自动划分 | 第31-35页 |
3.1.5 功能区自动划分设计 | 第35-39页 |
3.1.6 实例分析 | 第39-40页 |
3.2 现状与规划差异分析研究 | 第40-47页 |
3.2.1 差异分析 | 第40-41页 |
3.2.2 差异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 第41-43页 |
3.2.3 差异分析思路 | 第43-44页 |
3.2.4 差异分析设计 | 第44-46页 |
3.2.5 实例分析 | 第46-47页 |
3.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潜力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48-67页 |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48-51页 |
4.1.1 数据库层设计 | 第48-49页 |
4.1.2 逻辑层设计 | 第49-50页 |
4.1.3 表示层设计 | 第50-51页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第51-57页 |
4.3 数据库设计 | 第57-66页 |
4.3.1 空间数据库 | 第58-64页 |
4.3.2 属性数据库 | 第64-65页 |
4.3.3 符号库 | 第65-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潜力评价系统实现 | 第67-82页 |
5.1 系统开发平台 | 第67页 |
5.2 开发环境与后台的交互 | 第67-71页 |
5.2.1 与数据库的交互 | 第67-70页 |
5.2.2 与图形开发平台的交互 | 第70-71页 |
5.3 接口的实现 | 第71-75页 |
5.3.1 数据操作接口 | 第72-74页 |
5.3.2 潜力评价业务接口 | 第74-75页 |
5.4 系统主窗体 | 第75-76页 |
5.5 评价系统的应用-以成都市为例 | 第76-81页 |
5.5.1 功能区/样本片区的编码方法 | 第76-77页 |
5.5.2 功能区/样本片区数据分析 | 第77页 |
5.5.3 样本片区集约度测算 | 第77-80页 |
5.5.4 规划/市场条件下潜力测算 | 第80-81页 |
5.6 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