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1.2.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 第12-13页 |
2.1.1 焦化生产工艺 | 第12页 |
2.1.2 焦化废水的来源 | 第12-13页 |
2.2 山东某煤化公司废水成份及处理工艺 | 第13-16页 |
2.2.1 焦化废水的组成 | 第13-15页 |
2.2.2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 | 第15-16页 |
2.3 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危害 | 第16页 |
2.4 焦化废水治理技术 | 第16-19页 |
2.4.1 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技术 | 第17页 |
2.4.2 焦化废水的二级处理技术 | 第17-19页 |
2.5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 第19-22页 |
2.5.1 氧化塘深度处理法 | 第20页 |
2.5.2 吸附法 | 第20-21页 |
2.5.3 混凝沉淀法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化学沉淀法去除氨氮的研究 | 第23-29页 |
3.1 反应原理和生成物 | 第23-24页 |
3.2 试验部分 | 第24-25页 |
3.2.1 废水的来源与水质 | 第24页 |
3.2.2 试验设备、药剂 | 第24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3 氨氮沉淀影响因素试验 | 第25-28页 |
3.3.1 药剂投加量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2 pH值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3 反应时间影响试验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混凝 | 第29-41页 |
4.1 混凝机理 | 第29页 |
4.2 混凝剂 | 第29-34页 |
4.2.1 无机低分子混凝剂 | 第30-31页 |
4.2.2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 | 第31-33页 |
4.2.3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 第33页 |
4.2.4 微生物类絮凝剂 | 第33-34页 |
4.3 混凝剂去除焦化废水中COD的研究 | 第34-37页 |
4.3.1 试验药品、仪器与方法 | 第34-35页 |
4.3.2 混凝剂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3 pH值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PAC脱除焦化废水色度的研究 | 第37-40页 |
4.4.1 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37页 |
4.4.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4.4.3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4.4.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Fenton试剂氧化去除焦化废水的COD | 第41-47页 |
5.1 Fenton试剂作用机理 | 第41-42页 |
5.2 Fenton反应过程中影响COD去除率的主要因素 | 第42-43页 |
5.2.1 pH的影响 | 第42页 |
5.2.2 温度的影响 | 第42页 |
5.2.3 FeSO_4与H_2O_2剂量 | 第42-43页 |
5.3 试验部分 | 第43-44页 |
5.3.1 试验药品、仪器 | 第43页 |
5.3.2 试验方法 | 第43页 |
5.3.3 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5.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5.4.1 Fe~(2+)浓度的确定 | 第44页 |
5.4.2 H_2O_2浓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5.4.3 PAM浓度的确定 | 第45-46页 |
5.5 结论 | 第46-47页 |
第6章 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