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九州虫草中主要药用成分的分离和生物学活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论文缩写词表第12-13页
1.绪论第13-27页
    1.1 立题意义第13-15页
    1.2 相关研究进展第15-26页
        1.2.1 虫草的活性成分研究第15-17页
        1.2.2 虫草的药理作用研究第17-20页
        1.2.3 生物分子/LDH纳米药物载体研究进展第20-21页
        1.2.4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概况第21-26页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研究内容第26-27页
2.九州虫草中核苷类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第27-36页
    2.1 前言第27页
    2.2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2.1 材料第27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第27-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29页
        2.3.1 九州虫草子实体的培养第28页
        2.3.2 样品制备第28页
        2.3.3 标准溶液的配置第28页
        2.3.4 核苷类成分的HPLC/MS法检测第28-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5页
        2.4.1 人工栽培的九州虫草第29-30页
        2.4.2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30页
        2.4.3 蒙山九州虫草和冬虫夏草核苷类成分的离子流色谱图第30-32页
        2.4.4 串联质谱分析第32-34页
        2.4.5 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第34-35页
        2.4.6 回收率试验第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虫草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抑瘤活性的初步研究第36-50页
    一、虫草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第36-44页
        3.1.1 实验材料第36页
        3.1.2 实验仪器第36-37页
        3.1.3 实验方法第37-39页
            3.1.3.1 树脂的预处理第37页
            3.1.3.2 虫草素提取第37页
            3.1.3.3 毛细管电泳检测第37-38页
            3.1.3.4 Mg-AL-NO_3LDH的非稳态法制备第38页
            3.1.3.5 虫草素/LDH纳米药物载体样品的制备第38页
            3.1.3.6 虫草素/LDH纳米药物载体结构表征第38-39页
            3.1.3.7 虫草素/LDH纳米药物载体毛细管电泳第39页
            3.1.3.8 虫草素/LDH纳米药物载体虫草素含量第39页
        3.1.4 结果与讨论第39-44页
            3.1.4.1 虫草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第39-40页
            3.1.4.2 虫草素/LDH纳米药物载体性能表征第40-43页
            3.1.4.3 虫草素/LDH纳米药物载体虫草素含量研究第43-44页
    二、虫草素/LDH纳米复合物的体外抑瘤活性研究第44-49页
        3.2.1 实验材料第44页
        3.2.2 实验仪器第44-45页
        3.2.3 实验方法第45-46页
            3.2.3.1 自提虫草素及虫草素标准品抑制肿瘤细胞实验第45页
            3.2.3.2 LDH胶对细胞生物活性影响第45-46页
            3.2.3.3 虫草素/LDH纳米药物载体对细胞生物活性影响第46页
        3.2.4 结果与讨论第46-49页
            3.2.4.1 对U937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第46-48页
            3.2.4.2 U937细胞形态变化第48-49页
    3.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提取九州虫草中黄酮类化物第50-65页
    4.1 前言第50页
    4.2 实验材料第50-51页
        4.2.1 材料第50页
        4.2.2 主要仪器第50-51页
    4.3 实验方法第51-54页
        4.3.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第51-53页
        4.3.2 九州虫草中总黄酮提取液的定性研究第53页
        4.3.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3页
        4.3.4 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53-54页
        4.3.5 HPLC法检测不同方法提取物中黄酮的种类第5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4-64页
        4.4.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4页
        4.4.2 夹带剂的选择及浓度和用量对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得率的影响第54页
        4.4.3 夹带剂的浓度对黄酮类化合物得率的影响第54-55页
        4.4.4 夹带剂的用量对黄酮类化合物得率的影响第55-56页
        4.4.5 萃取温度对黄酮类化合物得率的影响第56页
        4.4.6 萃取压力对黄酮类化合物得率的影响第56-57页
        4.4.7 萃取时间对黄酮类化合物得率的影响第57页
        4.4.8 正交试验结果第57-61页
        4.4.9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第61-63页
        4.4.10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方法的比较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5.九州虫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第65-75页
    5.1 前言第65页
    5.2 实验材料第65-66页
        5.2.1 材料第65页
        5.2.2 主要仪器第65-66页
    5.3 实验方法第66-67页
        5.3.1 样品制备第66页
        5.3.2 抗氧化活性研究第66-67页
        5.3.3 抑菌活性试验第67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5.4.1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第67-70页
        5.4.2 化学发光法测定第70-72页
        5.4.3 抑菌活性第72-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总结与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81页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81-82页
所获奖励第82-8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对翻译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移动台与基站性能指标测试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