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导航关键件的微细加工机理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3 微细加工方法技术现状 | 第13-15页 |
1.4 微细加工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1 最小切削厚度效应 | 第15-16页 |
1.4.2 切削力尺度效应 | 第16页 |
1.4.3 工件材料微观结构 | 第16页 |
1.5 挠性接头细筋的加工技术现状 | 第16-19页 |
1.5.1 制造难点与瓶颈 | 第16-18页 |
1.5.2 细筋加工方法 | 第18-19页 |
1.6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9-20页 |
1.7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微细加工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2-38页 |
2.1 微细磨削与镗削工艺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2.1.1 微细磨孔工艺 | 第22-23页 |
2.1.2 微细镗孔工艺 | 第23-24页 |
2.2 微细加工有限元基础理论 | 第24-25页 |
2.3 软件平台的选择 | 第25-27页 |
2.4 微细加工有限元模型 | 第27-33页 |
2.4.1 微细磨削几何运动模型 | 第27-28页 |
2.4.2 微细镗削几何运动模型 | 第28-29页 |
2.4.3 材料特性及本构方程 | 第29-31页 |
2.4.4 网格划分技术 | 第31-33页 |
2.5 仿真工艺方案的设计 | 第33-35页 |
2.5.1 微细磨削工艺方案 | 第33-34页 |
2.5.2 微细镗削工艺方案 | 第34-35页 |
2.6 微细磨削模型一致性验证 | 第35-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单颗磨粒的微细磨削仿真研究 | 第38-50页 |
3.1 磨削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研究 | 第38-40页 |
3.1.1 砂轮线速度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2 切深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磨削参数对磨削热的影响研究 | 第40-44页 |
3.2.1 砂轮线速度对磨削热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2 切深对磨削热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 磨削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 | 第44-47页 |
3.3.1 砂轮线速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2 切深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磨削工艺参数优化分析 | 第47-49页 |
3.4.1 砂轮线速度优化分析 | 第47-48页 |
3.4.2 切深优化分析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微细镗削仿真及磨削对比分析 | 第50-58页 |
4.1 镗削参数对切削力、热影响 | 第50-52页 |
4.2 镗削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2-55页 |
4.2.1 主轴线速度对残余应力影响 | 第52-53页 |
4.2.2 切深对残余应力影响 | 第53-54页 |
4.2.3 前角对残余应力影响 | 第54-55页 |
4.2.4 后角对残余应力影响 | 第55页 |
4.3 微细镗与磨削仿真对比研究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微细加工工艺实验研究 | 第58-68页 |
5.1 工程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58-60页 |
5.1.1 实验设备 | 第58-59页 |
5.1.2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59-60页 |
5.2 圆度的测量 | 第60-61页 |
5.3 工件表面完整性检测 | 第61-63页 |
5.3.1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 第61-62页 |
5.3.2 残余应力的测量 | 第62-63页 |
5.4 微细磨削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 第63-65页 |
5.4.1 不同加工工艺的影响 | 第63页 |
5.4.2 不同加工方式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3 不同工艺参数的影响 | 第64-65页 |
5.5 微细磨削仿真与实验的对比验证 | 第65-67页 |
5.6 仿真与实验差异性分析 | 第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