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的微生物转化及运用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1. 蓝藻水华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1.1 蓝藻 | 第10页 |
1.2 蓝藻水华 | 第10-11页 |
1.3 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11页 |
2. 蓝藻水华暴发的原因和治理现状 | 第11-14页 |
2.1 蓝藻水华暴发的原因 | 第12-13页 |
2.2 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和现状 | 第13-14页 |
3.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治理 | 第14-15页 |
4. 石油污染的危害及治理 | 第15-1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对蓝藻水华主要成分的测定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对蓝藻水华胞外多糖的测定 | 第17-1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7页 |
2.2 藻多糖的提取 | 第17-18页 |
2.3 藻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4 藻泥中蓝藻生物量测定 | 第1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8-19页 |
3.1 多糖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18页 |
3.2 藻泥的多糖含量 | 第18-19页 |
4. 结论 | 第19页 |
第二节 蓝藻水华藻蛋白的测定 | 第19-2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0页 |
2.2 藻蛋白的提取 | 第20页 |
2.3 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0-21页 |
3.1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 第20-21页 |
3.2 藻泥中蛋白质含量 | 第21页 |
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蓝藻水华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 第22-3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2 重金属浓度的测定 | 第22-23页 |
1.3 不同条件下蓝藻水华吸附重金属的测定 | 第23页 |
1.4 蓝藻细胞可溶物对重金属结合的测定 | 第23页 |
1.5 金属去除率及吸附量的计算 | 第23-24页 |
2. 结果 | 第24-28页 |
2.1 对不同金属离子浓度的吸附效果 | 第24页 |
2.2 不同pH对藻吸附重金属的影响 | 第24-28页 |
2.3 蓝藻细胞可溶物与重金属的结合测定 | 第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用蓝藻水华培养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 | 第31-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2页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1页 |
1.2 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扩大培养 | 第31-32页 |
1.3 重金属浓度的测定 | 第32页 |
1.4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 | 第32页 |
1.5 藻和菌共同吸附重金属 | 第32页 |
1.6 金属去除率及吸附量的计算 | 第32页 |
2. 结果 | 第32-34页 |
2.1 菌株的鉴定与扩大培养 | 第32-33页 |
2.4 四株芽孢杆菌吸附重金属的效率 | 第33页 |
2.5 蓝藻和芽孢杆菌共同吸附重金属的效率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用蓝藻水华培养微生物降解石油 | 第36-4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1.2 实验培养基 | 第36页 |
1.3 菌株的筛选、扩大培养及驯化 | 第36-37页 |
1.4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37页 |
1.5 菌株对石油的利用 | 第37页 |
1.6 不同氮源对菌株的影响 | 第37页 |
2. 结果 | 第37-44页 |
2.1 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37-38页 |
2.2 降解菌对石油的降解 | 第38-42页 |
2.4 驯化培养对生长的影响 | 第42-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全文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