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35页 |
| 2.1 工程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 2.1.1 质量管理概念及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 2.1.2 工程质量管理常用理论及方法 | 第20-25页 |
| 2.2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概述 | 第25-32页 |
| 2.2.1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25-28页 |
| 2.2.2 超高层建筑结构及质量管理特点 | 第28-32页 |
| 2.3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 第32-35页 |
| 2.3.1 工程质量管理绩效 | 第32页 |
| 2.3.2 工程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 第32-33页 |
| 2.3.3 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 第33-35页 |
| 3 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第35-48页 |
| 3.1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难点与新方法探索 | 第35-43页 |
| 3.1.1 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难点分析 | 第35-41页 |
| 3.1.2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新方法 | 第41-43页 |
| 3.2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评价必要性 | 第43-46页 |
| 3.2.1 超高层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 第43-45页 |
| 3.2.2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4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绩效及评价体系 | 第48-66页 |
| 4.1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结构 | 第48-51页 |
| 4.1.1 绩效管理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 | 第48页 |
| 4.1.2 绩效评价理论及评价要素分析 | 第48-50页 |
| 4.1.3 评价主体及客体选择 | 第50-51页 |
| 4.2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1-57页 |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51-52页 |
| 4.2.2 超高层建筑质量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确立 | 第52-57页 |
| 4.3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7-60页 |
| 4.3.1 层次分析法在绩效评价指标权重中的应用分析 | 第57-58页 |
| 4.3.2 层次分析法在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赋值中的具体运用 | 第58-60页 |
| 4.4 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 第60-65页 |
| 4.4.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60-61页 |
| 4.4.2 可拓学理论 | 第61-63页 |
| 4.4.3 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 第63-6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6-78页 |
| 5.1 工程概况 | 第66-67页 |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级可拓评价 | 第67-76页 |
| 5.2.1 基础数据的获取 | 第67-70页 |
| 5.2.2 层次分析确定权重 | 第70-74页 |
| 5.2.3 待评物元、经典域及节域的确定 | 第74-75页 |
| 5.2.4 关联度计算及等级评定 | 第75-76页 |
| 5.3 建议与措施 | 第7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 6.1 研究总结 | 第78页 |
| 6.2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78-79页 |
| 6.2.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8-79页 |
| 6.2.2 研究的不足 | 第79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