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引 言 | 第12-20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生态敏感性概念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工布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20-24页 |
| ·自然概况 | 第20-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 ·气候与水文 | 第21页 |
| ·土壤与生物资源 | 第21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 ·保护区的典型性 | 第22-24页 |
| 第3章 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 第24-36页 |
| ·生态敏感性评价理论 | 第24-25页 |
| ·保护生物学理论 | 第24页 |
| ·岛屿生物地理学 | 第24页 |
|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理 | 第24-25页 |
| ·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 第25页 |
| ·研究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25-27页 |
| ·土地覆被敏感性 | 第25-26页 |
| ·生境敏感性 | 第26页 |
| ·地质灾害敏感性 | 第26页 |
| ·人类经济活动 | 第26-27页 |
| ·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1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7-2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29页 |
| ·评价指标内涵 | 第29-30页 |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30-31页 |
| ·评价指标的技术和方法 | 第31-36页 |
| ·评价单元确定 | 第31-32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2-34页 |
| ·生态敏感性综合指数计算 | 第34-36页 |
| 第4章 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36-46页 |
| ·各乡镇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36-41页 |
| ·聚类分析与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 | 第36-38页 |
| ·保护区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 ·各乡镇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39-41页 |
| ·生态敏感性与压力指标相关分析 | 第41-45页 |
| ·压力指数与分级 | 第41-42页 |
| ·保护区压力评价 | 第42-44页 |
| ·生态敏感性与压力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 ·生态敏感性与响应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45页 |
| ·生态敏感性与压力及响应指标的综合分析 | 第45-46页 |
| 第5章 生态敏感性功能区划及保护对策 | 第46-53页 |
| ·工布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 第46-48页 |
| ·生态敏感性区划依据与方法 | 第46页 |
| ·保护区功能区划 | 第46-48页 |
| ·工布自然保护区保护对策 | 第48-53页 |
| ·压力的调整 | 第48-49页 |
| ·响应措施的调整 | 第49-50页 |
| ·不同敏感区的保护对策 | 第50-52页 |
| ·保护区小区与保护点的建设对策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