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7-22页 |
1.2.1 智力资本 | 第17-21页 |
1.2.2 资本成本 | 第21-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22-2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2 内容架构 | 第23-26页 |
1.4 特色与创新 | 第26-27页 |
2 文献述评 | 第27-56页 |
2.1 智力资本竞争优势研究 | 第27-35页 |
2.1.1 相关理论学说的研究 | 第27-34页 |
2.1.2 相关文献的实证检验——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 | 第34-35页 |
2.2 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 | 第35-45页 |
2.2.1 信息披露理论 | 第35-37页 |
2.2.2 智力资本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第37-38页 |
2.2.3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 | 第38-45页 |
2.3 企业生命周期、智力资本与资本成本 | 第45-53页 |
2.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45-47页 |
2.3.2 企业生命周期与智力资本 | 第47-48页 |
2.3.3 企业生命周期与资本成本 | 第48-51页 |
2.3.4 企业生命周期、智力资本与资本成本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智力资本现状:估算与分析 | 第56-91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估算方法研究 | 第57-66页 |
3.2.1 国内外智力资本估算方法述评 | 第57-61页 |
3.2.2 VAIC模型指标选择及应用的一些特殊问题 | 第61-66页 |
3.3 本章估算所需有关参数的具体说明 | 第66-67页 |
3.4 估算结果与分析 | 第67-88页 |
3.4.1 整体情况 | 第67-77页 |
3.4.2 行业分析 | 第77-85页 |
3.4.3 地区分析 | 第85-8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4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现状:估算与分析 | 第91-111页 |
4.1 引言 | 第91页 |
4.2 估算方法研究 | 第91-100页 |
4.2.1 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模型 | 第91-98页 |
4.2.2 债务资本成本估算模型 | 第98-99页 |
4.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估算模型 | 第99-100页 |
4.3 本章各种模型估算所需参数的有关具体说明 | 第100-102页 |
4.3.1 股权资本成本 | 第100-102页 |
4.3.2 债务资本成本 | 第102页 |
4.3.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第102页 |
4.4 估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0页 |
4.4.1 PEG、OJ、GLS三种股权资本成本方法的相关度分析 | 第106-107页 |
4.4.2 资本成本特征——兼与智力资本比较 | 第107-11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5 智力资本对资本成本的总效应研究 | 第111-150页 |
5.1 引言 | 第111-112页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12-115页 |
5.2.1 企业智力资本整体水平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2.2 智力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5.3 研究设计 | 第115-126页 |
5.3.1 样本选择 | 第115-116页 |
5.3.2 变量设计 | 第116-123页 |
5.3.3 研究模型 | 第123-126页 |
5.4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126-140页 |
5.4.1 描述性统计 | 第126-130页 |
5.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130-132页 |
5.4.3 相关性分析 | 第132-136页 |
5.4.4 多变量回归分析 | 第136-140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140-148页 |
5.5.1 剔除全部金融业后的检验 | 第140-144页 |
5.5.2 剔除金融业、ST、~*ST企业后的检验 | 第144-148页 |
5.5.3 以市账差作为智力资本总水平的代理变量进行的检验 | 第1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6 中介效应研究: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 | 第150-188页 |
6.1 引言 | 第150-151页 |
6.2 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 | 第151-153页 |
6.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53-157页 |
6.3.1 智力资本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第153-155页 |
6.3.2 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 | 第155-157页 |
6.4 研究设计 | 第157-162页 |
6.4.1 样本选择 | 第157-158页 |
6.4.2 变量设计 | 第158-160页 |
6.4.3 研究模型 | 第160-162页 |
6.5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162-176页 |
6.5.1 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162-172页 |
6.5.2 相关性分析 | 第172页 |
6.5.3 回归分析 | 第172-176页 |
6.6 稳健性检验 | 第176-185页 |
6.6.1 剔除全部金融业后的检验 | 第176-178页 |
6.6.2 剔除金融业、ST、~*ST企业后的检验 | 第178-180页 |
6.6.3 二等级分类法下的检验 | 第180-182页 |
6.6.4 以市账差作为智力资本总水平的代理变量进行的检验 | 第182-18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85-188页 |
7 一个调节效应:企业生命周期、智力资本与资本成本 | 第188-216页 |
7.1 引言 | 第188页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88-190页 |
7.3 研究设计 | 第190-193页 |
7.3.1 样本选择 | 第190页 |
7.3.2 变量设计 | 第190-193页 |
7.4 研究模型 | 第193页 |
7.5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193-203页 |
7.5.1 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193-199页 |
7.5.2 相关性分析 | 第199页 |
7.5.3 回归分析 | 第199-203页 |
7.6 稳健性检验 | 第203-214页 |
7.6.1 剔除全部金融业后的检验 | 第203-206页 |
7.6.2 剔除金融业、ST、~*ST企业后的检验 | 第206-208页 |
7.6.3 以市账差作为智力资本总水平的代理变量进行的检验 | 第208-209页 |
7.6.4 CAPM模型下的检验 | 第209-211页 |
7.6.5 加入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变量后的检验 | 第211-214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214-216页 |
8 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216-22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216页 |
8.2 启示与建议 | 第216-218页 |
8.3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218-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3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239-240页 |
致谢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