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超声加工技术 | 第11-14页 |
1.1.1 超声加工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2 超声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 第12-14页 |
1.2 超声切割主轴状态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频率监测技术 | 第14页 |
1.2.2 阻抗匹配监测技术 | 第14-15页 |
1.2.3 超声振幅监测技术 | 第15页 |
1.2.4 功率监测技术 | 第15-16页 |
1.2.5 温度监测技术 | 第16页 |
1.3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超声切割主轴系统故障原因分析 | 第20-27页 |
2.1 超声切割主轴系统的主要构造 | 第20-21页 |
2.2 超声切割主轴系统工作特点 | 第21-22页 |
2.3 超声切割主轴系统故障现象及原因 | 第22-23页 |
2.4 主轴故障对应的监测参数及其分析与计算 | 第23-26页 |
2.4.1 主轴故障对应的监测参数及信号特点 | 第23-24页 |
2.4.2 监测参数的分析与计算 | 第24-26页 |
2.5 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确定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STM32+HMI的超声切割主轴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 第27-48页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27-29页 |
3.1.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7页 |
3.1.2 监测系统方案对比 | 第27-28页 |
3.1.3 监测系统架构选择 | 第28-29页 |
3.1.4 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 | 第29页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9-37页 |
3.2.1 硬件系统结构图 | 第29页 |
3.2.2 传感器选型与布置 | 第29-31页 |
3.2.3 调理电路设计 | 第31-34页 |
3.2.4 供电模块设计 | 第34-35页 |
3.2.5 过零比较电路设计 | 第35-36页 |
3.2.6 串行口通信模块设计 | 第36-37页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第37-44页 |
3.3.1 本系统软件设计的总体要求 | 第37页 |
3.3.2 软件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 | 第37-38页 |
3.3.3 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第38-41页 |
3.3.4 串口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第41-44页 |
3.4 上位机界面设计 | 第44-47页 |
3.4.1 主界面设计 | 第44-45页 |
3.4.2 状态监测界面设计 | 第45页 |
3.4.3 文件管理界面设计 | 第45-46页 |
3.4.4 设置界面设计 | 第46页 |
3.4.5 数据查找界面设计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标准仪器监测实验 | 第48-56页 |
4.1 系统测试方法 | 第48页 |
4.2 传感器标定 | 第48-49页 |
4.2.1 标定方法 | 第48页 |
4.2.2 本系统的传感器标定 | 第48-49页 |
4.3 基于标准仪器的监测实验 | 第49-51页 |
4.3.1 主要实验器材 | 第49-51页 |
4.3.2 实验平台搭建 | 第5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4.4.1 温度测试效果图 | 第51-52页 |
4.4.2 上位机界面 | 第52-54页 |
4.5 实验数据 | 第54-55页 |
4.5.1 监测参数数据 | 第54-55页 |
4.5.2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STM32+HMI的监测系统测试 | 第56-63页 |
5.1 监测系统平台的搭建 | 第56页 |
5.2 系统运行流程图 | 第56-57页 |
5.3 上位机界面测试 | 第57-58页 |
5.4 实验数据 | 第58-60页 |
5.5 实验数据对比 | 第60-61页 |
5.6 系统误差原因 | 第61-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63-6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Ⅰ | 第70-71页 |
附录Ⅱ | 第7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