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创新性研究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童趣绘画的源起和发展 | 第16-22页 |
| ·史前童趣绘画的出现 | 第16-19页 |
| ·童趣风格的发展 | 第19-20页 |
| 小结——童趣现象贯穿于绘画发展始终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探究 | 第22-32页 |
| ·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及形式喜好 | 第23-28页 |
| ·艺术家独特的童趣化审美情感 | 第25-26页 |
| ·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影响 | 第26-28页 |
| ·艺术创造表现出童心精神与心理模式 | 第28-32页 |
| ·艺术家与无意识 | 第28-30页 |
| ·无意识在绘画中的表现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儿童画与一般绘画视角上的异同 | 第32-41页 |
| ·儿童视角与成人的视角差异 | 第32-33页 |
| ·儿童与艺术家的思维共性 | 第33-35页 |
| ·艺术创作与情感表现形式的异质同构 | 第35-41页 |
| ·儿童画与大师作品情感表现形式上的异质同构 | 第35-36页 |
| ·艺术大师对儿童画的吸收 | 第36-41页 |
| 第四章 童趣——艺术大师们的偏爱 | 第41-52页 |
| ·稚拙与怪诞的“原始人”——亨利·卢梭 | 第41-42页 |
| ·诗画的“心灵”——霍安·米罗 | 第42-43页 |
| ·梦幻的“天使”一一马克·夏加尔 | 第43-45页 |
| ·抽象的“魔法师”——保罗·克利 | 第45-46页 |
| ·童真的“化身”——丰子恺 | 第46-49页 |
| ·生命与艺术的“完美写真”——齐白石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绘画吸取儿童画风格的意义 | 第52-59页 |
| ·儿童画对画家自身的启示 | 第52-57页 |
| ·艺术视角的启示 | 第52-53页 |
| ·个性心理的启示 | 第53-55页 |
| ·绘画风格的启示 | 第55-57页 |
| ·童趣绘画的审美教育和审美应用意义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61-65页 |
| 图目录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