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19-25页 |
2.1 科技与科技进步 | 第19-20页 |
2.1.1 科技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科技进步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 第20-21页 |
2.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第20页 |
2.2.2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 第20-21页 |
2.3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21-24页 |
2.3.1 科技进步对经济投入要素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2.3.2 科技进步对经济内部结构的作用机理 | 第22页 |
2.3.3 科技进步对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2.3.4 科技进步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现状分析 | 第25-40页 |
3.1 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3.2 哈尔滨市科技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3 哈尔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 第28-36页 |
3.3.1 测算方法概述 | 第29-30页 |
3.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0-32页 |
3.3.3 劳动与资本产出弹性系数的测算 | 第32-33页 |
3.3.4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区间的确定 | 第33页 |
3.3.5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33-36页 |
3.4 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39页 |
3.4.1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 第36-37页 |
3.4.2 科技人力资源缺乏 | 第37-38页 |
3.4.3 R&D经费投入不足 | 第38页 |
3.4.4 官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够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科技进步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贡献的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40-48页 |
4.1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4.1.1 构建思路与构建原则 | 第40-42页 |
4.1.2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4.1.3 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 第43-44页 |
4.1.4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4.2 科技进步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贡献的综合评价 | 第44-46页 |
4.2.1 离差最大化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45页 |
4.2.2 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指标评分 | 第45-46页 |
4.2.3 科技进步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贡献评价结果 | 第46页 |
4.3 科技进步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贡献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提升科技进步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贡献的政策建议 | 第48-53页 |
5.1 提升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 | 第48-50页 |
5.1.1 完善科技管理法律法规 | 第48页 |
5.1.2 政府加大科技投入 | 第48-49页 |
5.1.3 建立官产学研合作机制 | 第49-50页 |
5.2 发挥市场对科技发展的调节作用 | 第50-51页 |
5.2.1 以市场为纽带促进人才和资本要素合理分配 | 第50页 |
5.2.2 发挥技术市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作用 | 第50-51页 |
5.3 提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主导作用 | 第51-52页 |
5.3.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第51-52页 |
5.3.2 大力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 第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