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研究 | 第17-20页 |
1.1.1 聚合物胶束 | 第18-20页 |
1.1.2 脂质体 | 第20页 |
1.2 肿瘤化疗研究 | 第20-24页 |
1.2.1 传统化疗药物问题 | 第21-22页 |
1.2.2 靶向制剂 | 第22-23页 |
1.2.3 肿瘤耐药逆转方法 | 第23-24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24-28页 |
第二章 两亲接枝聚膦腈共聚物PEP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38页 |
2.1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1.1 原料 | 第2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PEP系列聚合物制备 | 第29-31页 |
2.2.2 PEP系列聚合物性质表征 | 第31页 |
2.2.3 PEP系列聚合物空白纳米粒制备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2.3.1 PEP系列聚合物FT-IR表征 | 第32-33页 |
2.3.2 PEP系列聚合物~1HNMR和GPC表征 | 第33-36页 |
2.3.3 空白PEP纳米粒表征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PEP装载亲/疏水性阿霉素及评价 | 第38-59页 |
3.1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1.1 原料 | 第3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3.2.1 载药制备 | 第39页 |
3.2.2 载药性能表征 | 第39-41页 |
3.2.3 体外药效 | 第41-42页 |
3.2.4 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3.3.1 载药能力评价 | 第43-44页 |
3.3.2 PEP与阿霉素相互作用 | 第44-45页 |
3.3.3 PEP聚合物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及形态 | 第45-48页 |
3.3.4 载药储存稳定性研究 | 第48-50页 |
3.3.5 体外药物释放 | 第50-53页 |
3.3.6 体外细胞毒性 | 第53-54页 |
3.3.7 体外细胞摄取 | 第54-56页 |
3.3.8 体内抗肿瘤药效 | 第56-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PEP共载阿霉素与CQ及评价 | 第59-88页 |
4.1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4.1.1 原料 | 第59-60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0-67页 |
4.2.1 载药制备 | 第60-61页 |
4.2.2 载药性能表征 | 第61-63页 |
4.2.3 体外药效 | 第63-65页 |
4.2.4 3D肿瘤球实验 | 第65-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7页 |
4.3.1 载药能力评价 | 第67-70页 |
4.3.2 体外药物释放 | 第70-72页 |
4.3.3 体外细胞毒性 | 第72-74页 |
4.3.4 体外细胞摄取 | 第74-77页 |
4.3.5 3D肿瘤球渗透实验 | 第77-80页 |
4.3.6 3D肿瘤球生长抑制实验 | 第80-87页 |
4.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8-9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89-90页 |
5.3 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17页 |
综述 | 第117-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