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1.1.1 粮食安全问题 | 第7-8页 |
| 1.1.2 小麦生产条件受限 | 第8页 |
| 1.1.3 小麦生产布局欠缺优化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9页 |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9-11页 |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9-10页 |
| 1.4.2 可能的不足 | 第10-11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 | 第11-18页 |
| 2.1 国内外理论综述 | 第11-15页 |
| 2.1.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 2.1.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 2.2 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5页 |
| 2.2.2 农业规模经营理论 | 第15-16页 |
| 2.2.3 农业结构理论 | 第16页 |
| 2.2.4 农户生产决策理论 | 第16-18页 |
| 3. 安徽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布局变迁 | 第18-30页 |
| 3.1 安徽省地理特征 | 第18-19页 |
| 3.2 安徽省小麦生产现状 | 第19-21页 |
| 3.3 目前安徽省小麦产业布局 | 第21页 |
| 3.4 安徽省小麦生产布局时空变迁 | 第21-30页 |
| 3.4.1 安徽省小麦生产经典年份图分析 | 第21-25页 |
| 3.4.2 安徽省小麦生产地理重心分析 | 第25-30页 |
| 4. 安徽省各地市小麦生产力比较优势分析 | 第30-37页 |
| 4.1 安徽省各地市小麦生产力比较优势指标选用 | 第30-31页 |
| 4.2 安徽省各地市小麦生产力比较优势指标分析 | 第31-37页 |
| 4.2.1 淮河平原区小麦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第32-33页 |
| 4.2.2 江淮台地丘陵区及皖西山区比较优势分析 | 第33-35页 |
| 4.2.3 沿江平原区及皖南丘陵山地比较优势分析 | 第35-37页 |
| 5. 安徽省小麦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2页 |
| 5.1 理论假设 | 第37-39页 |
| 5.1.1 自然资源因素 | 第37页 |
| 5.1.2 要素投入因素 | 第37-38页 |
| 5.1.3 区域经济特征因素 | 第38-39页 |
| 5.2 模型选取、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 5.2.1 计量模型选择 | 第39页 |
| 5.2.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 5.3 安徽省小麦生产布局计量分析 | 第40-42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2-45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 6.1.1 安徽省小麦生产向皖中地区扩张 | 第42页 |
| 6.1.2 安徽省小麦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受区域经济特征影响 | 第42页 |
| 6.2 政策建议 | 第42-44页 |
| 6.2.1 促进安徽省小麦生产 | 第42-43页 |
| 6.2.2 增强淮河平原区小麦生产规模化、专业化 | 第43页 |
| 6.2.3 发展皖中新兴小麦生产区 | 第43-44页 |
| 6.2.4 小麦生产作为皖南地区兼业农户农业生产有益补充 | 第44页 |
| 6.3 进一步研究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附表一 | 第51-52页 |
| 附表二 | 第52-53页 |
| 附表三 | 第53-54页 |
| 附表四 | 第54-55页 |
| 附表五 | 第55-56页 |
| 附表六 | 第56-57页 |
| 附表七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