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国外相关协议标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1.2 国内相关协议标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 第14-17页 |
2 新型传输控制协议的研究 | 第17-23页 |
2.1 一体化标识网络的研究 | 第17-19页 |
2.1.1 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架构 | 第17页 |
2.1.2 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通信协议 | 第17-19页 |
2.2 联网传输层协议研究 | 第19-21页 |
2.2.1 传统传输控制协议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2 传输层改进协议的研究 | 第20-21页 |
2.3 新型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的特点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新型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设计 | 第23-53页 |
3.1 协议设计方案分析 | 第23-24页 |
3.2 协议需求概述 | 第24页 |
3.3 协议整体设计 | 第24-25页 |
3.4 报文格式设计 | 第25-28页 |
3.4.1 数据包基本首部格式 | 第26页 |
3.4.2 数据块基本格式 | 第26-28页 |
3.5 连接建立与释放 | 第28-40页 |
3.5.1 连接建立报文格式设计 | 第28-32页 |
3.5.2 连接建立过程设计 | 第32-35页 |
3.5.3 连接释放报文格式设计 | 第35-36页 |
3.5.4 连接释放过程设计 | 第36-37页 |
3.5.5 状态机转移过程 | 第37-40页 |
3.6 数据多流传输与选择确认 | 第40-45页 |
3.6.1 数据传输与确认报文格式设计 | 第40-43页 |
3.6.2 载荷数据块的确认 | 第43页 |
3.6.3 选择确认块的确认 | 第43-44页 |
3.6.4 接收的数据TSN的间隔报告 | 第44页 |
3.6.5 分片和重组 | 第44-45页 |
3.6.6 绑定 | 第45页 |
3.7 多路径传输与路径选择 | 第45-48页 |
3.7.1 路径检测相关报文格式设计 | 第45-47页 |
3.7.2 路径认证 | 第47页 |
3.7.3 路径选择 | 第47-48页 |
3.8 拥塞控制机制 | 第48-51页 |
3.8.1 慢启动 | 第49页 |
3.8.2 拥塞避免 | 第49-50页 |
3.8.3 拥塞控制 | 第50页 |
3.8.4 快重传与快恢复 | 第50-5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新型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的实现方案 | 第53-81页 |
4.1 设计思想 | 第53-54页 |
4.2 连接管理 | 第54-57页 |
4.2.1 初始化连接 | 第54-55页 |
4.2.2 数据结构描述 | 第55-57页 |
4.3 数据传输模块 | 第57-60页 |
4.3.1 数据输出模块 | 第57-58页 |
4.3.2 数据输入模块 | 第58-59页 |
4.3.3 数据结构描述 | 第59-60页 |
4.4 路径选择模块 | 第60-64页 |
4.4.1 路径状态模块 | 第61-62页 |
4.4.2 路径调度模块 | 第62-63页 |
4.4.3 数据结构描述 | 第63-64页 |
4.5 拥塞控制模块 | 第64-72页 |
4.5.1 慢启动子模块 | 第65-66页 |
4.5.2 CWND增长子模块 | 第66-67页 |
4.5.3 拥塞避免子模块 | 第67-68页 |
4.5.4 快速重传子模块 | 第68-70页 |
4.5.5 数据结构分析设计 | 第70-71页 |
4.5.6 数据结构描述 | 第71-72页 |
4.6 传输控制协议基础通信的实现 | 第72-79页 |
4.6.1 用Lua脚本语言修改Wireshark软件 | 第72-75页 |
4.6.2 实验环境以及拓扑 | 第75页 |
4.6.3 基础通信流程设计与实现 | 第75-7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9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