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HSPA+的背景 | 第13-17页 |
1.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之前 | 第13-14页 |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 第14-15页 |
1.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之后 | 第15-17页 |
1.2 从WCDMA到HSPA+的演进 | 第17-20页 |
1.2.1 WCDMA简述 | 第17-18页 |
1.2.2 HSPA+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1.2.3 HSPA+的目标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HSPA+异构网系统架构 | 第21-41页 |
2.1 HSPA+异构网系统概述 | 第21-30页 |
2.1.1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 | 第21-25页 |
2.1.2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 | 第25-27页 |
2.1.3 HSPA+异构网场景介绍 | 第27-30页 |
2.2 上行HSPA+异构网系统级仿真架构 | 第30-40页 |
2.2.1 仿真假设 | 第30页 |
2.2.2 仿真流程 | 第30-31页 |
2.2.3 链路级模块 | 第31-32页 |
2.2.4 系统级模块 | 第32-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上行HSPA+异构网及其E-DCH解耦 | 第41-71页 |
3.1 HSPA+异构网 | 第41-42页 |
3.2 上行链路方向的上下行不均衡问题 | 第42-44页 |
3.3 E-DCH调度控制中LPN的作用 | 第44-45页 |
3.4 E-DCH解耦(E-DCH Decoupling)法 | 第45-55页 |
3.4.1 E-DCH解耦法综述 | 第45-48页 |
3.4.2 R12用户的下行接收问题 | 第48-49页 |
3.4.3 传统用户的延时问题与下行接收问题 | 第49-50页 |
3.4.4 LPN的额外功率消耗问题 | 第50-51页 |
3.4.5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3.5 E-DCH解耦与CIO RE的结合 | 第55-59页 |
3.5.1 干扰和接收质量问题 | 第55-56页 |
3.5.2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3.6 E-DCH解耦法流程 | 第59-70页 |
3.6.1 R12用户的E-DCH解耦 | 第59-61页 |
3.6.2 LPN用户的E-DCH解耦 | 第61-63页 |
3.6.3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63-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上行HSPA+异构网及其干扰协调 | 第71-87页 |
4.1 上行HSPA+异构网中的上行干扰 | 第71页 |
4.2 干扰协调方法 | 第71-72页 |
4.3 算法改进 | 第72-83页 |
4.3.1 系统模型 | 第73页 |
4.3.2 基于定价的上行分布式干扰协调策略 | 第73-75页 |
4.3.3 ENPCG-LP策略 | 第75-80页 |
4.3.4 ENPCG-EP策略 | 第80-81页 |
4.3.5 实现方法 | 第81-83页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3-86页 |
4.4.1 仿真参数 | 第83-84页 |
4.4.2 性能分析 | 第84-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研究结果与意义 | 第87-88页 |
5.2 下一步工作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附录 缩略语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