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 | 第22-28页 |
2.1 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2.1.1 新常态、小康生活水平与小康社会的界定 | 第22-23页 |
2.1.2 贫困的界定和贫困线的标准 | 第23-24页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4-26页 |
2.2.2 公平与正义理论 | 第26页 |
2.2.3 收入再分配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27-28页 |
3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28-41页 |
3.1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的规模和构成 | 第28-31页 |
3.1.1 城镇贫困群体的规模 | 第28-29页 |
3.1.2 城镇贫困群体的构成 | 第29-31页 |
3.2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 | 第31-36页 |
3.2.1 城镇贫困群体的收入现状 | 第31-35页 |
3.2.2 城镇贫困群体的医疗服务现状 | 第35页 |
3.2.3 城镇贫困群体的子女教育现状 | 第35-36页 |
3.3 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现状 | 第36-39页 |
3.4 城镇贫困群体的发展趋势 | 第39-41页 |
4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1-53页 |
4.1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存在的问题 | 第41-46页 |
4.1.1 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标准不科学、形式单一 | 第41-42页 |
4.1.2 城镇贫困群体未充分享受社会保险制度应有的保障 | 第42页 |
4.1.3 城镇贫困群体收入低 | 第42-43页 |
4.1.4 贫困代际转移突出 | 第43-44页 |
4.1.5 城镇贫困群体就业难、子女教育水平低 | 第44-46页 |
4.2 城镇贫困群体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6-53页 |
4.2.1 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 | 第46-47页 |
4.2.2 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 | 第47-48页 |
4.2.3 收入再分配不完善,城镇贫困群体的转移收入水平低 | 第48-49页 |
4.2.4 贫困群体子女教育水平落后,后代脱贫能力薄弱 | 第49-50页 |
4.2.5 公共资源分配不均,阻碍了贫困群体的脱贫 | 第50-53页 |
5 新常态下完善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反贫困的对策 | 第53-62页 |
5.1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制度 | 第53-55页 |
5.1.1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顶层设计 | 第53-54页 |
5.1.2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54-55页 |
5.2 完善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 | 第55-57页 |
5.3 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增加对贫困群体的转移支付 | 第57-58页 |
5.4 改善贫困子女教育,防止贫困代际转移 | 第58-59页 |
5.4.1 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 第58页 |
5.4.2 促进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 第58-59页 |
5.5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积极促进城镇贫困群体就业 | 第59-60页 |
5.6 明确扶贫主体责任,实现贫困群体的精准脱贫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