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1.4.1 资产建设理论 | 第18-23页 |
1.4.2 福利多元化理论 | 第23-24页 |
1.5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 第24-27页 |
1.5.1 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1.6 研究方法和个案选择 | 第27-29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6.2 个案选择 | 第27-29页 |
第2章 因病支出型贫困及群体需求 | 第29-34页 |
2.1 因病支出是支出型贫困的首因 | 第29-31页 |
2.2 因病支出型贫困群体的需求分析 | 第31-34页 |
2.2.1 医疗服务需求 | 第31-32页 |
2.2.2 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第32页 |
2.2.3 生活照料需求 | 第32-33页 |
2.2.4 精神文化需求 | 第33-34页 |
第3章 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政策设计和实施现状 | 第34-45页 |
3.1 政策的形成与设置 | 第34-37页 |
3.1.1 市统一救助政策 | 第34-35页 |
3.1.2 区级救助政策 | 第35-37页 |
3.2 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政策设计 | 第37-40页 |
3.2.1 救助对象范围 | 第37页 |
3.2.2 申请条件 | 第37-38页 |
3.2.3 申请流程和复审 | 第38-40页 |
3.2.4 救助标准 | 第40页 |
3.3 因病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 第40-45页 |
3.3.1 救助定位:医疗支出为标尺 | 第40-41页 |
3.3.2 救助成效:生存型临时救助 | 第41-43页 |
3.3.3 救助方式:现金补助 | 第43-44页 |
3.3.4 救助对象:家庭为单位 | 第44-45页 |
第4章 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实施效果有限性表征及成因分析 | 第45-53页 |
4.1 因病支出型贫困救助覆盖范围有限 | 第45-48页 |
4.1.1 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门槛过高 | 第46-47页 |
4.1.2 政策宣传不到位,知晓率低 | 第47-48页 |
4.1.3 办理程序复杂,等待时间长 | 第48页 |
4.2 救助对象需求与福利供给平衡性有限 | 第48-50页 |
4.2.1 救助金以低保金为上线,救助力度低 | 第49页 |
4.2.2 救助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救助者的多元福利需求 | 第49-50页 |
4.3 救助成效的可持续性有限 | 第50-51页 |
4.3.1 救助金发放终止突然,影响救助效果 | 第50-51页 |
4.3.2 忽视了救助对象的能力建设 | 第51页 |
4.4 福利供给主体的配合度及相关政策衔接有限 | 第51-53页 |
4.4.1 福利供给主体的配合度不高 | 第51页 |
4.4.2 政府相关政策衔接不足 | 第51-53页 |
第5章 完善因病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政策的相关建议 | 第53-60页 |
5.1 促进政策设计的进一步完善 | 第53-54页 |
5.2 建立个人发展账户,实现资产积累 | 第54-57页 |
5.3 形成多元主体的因病支出型贫困救助格局 | 第57-58页 |
5.4 深化分类施保,注重个性化救助 | 第58-59页 |
5.5 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套完善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