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养老度假村项目运作模式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0页 |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5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2-15页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12页 |
1.5.2 可能的不足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相关的概念辨析与理论支撑 | 第15-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乡村养老度假村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乡村养老度假村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3 乡村养老度假村模式的特点与亮点 | 第16-17页 |
2.2 乡村养老度假方式简介 | 第17-18页 |
2.2.1 乡村养老度假的含义 | 第17页 |
2.2.2 乡村养老度假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国内外关于乡村度假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3.1 国内关于乡村度假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2 国外关于乡村度假的研究 | 第19-20页 |
2.4 宅基地相关研究概述 | 第20-23页 |
2.4.1 宅基地使用权 | 第20-21页 |
2.4.2 宅基地“流转”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联众模式”与“乡村市民社区模式”的比较 | 第23-31页 |
3.1 乡村养老度假村运作模式介绍 | 第23页 |
3.2 联众模式分析与启示 | 第23-26页 |
3.2.1 联众公司简介 | 第23页 |
3.2.2 “联众模式”的构建 | 第23-26页 |
3.3 “乡村市民社区模式”分析 | 第26-29页 |
3.3.1 “乡村市民社区模式”简介 | 第26-27页 |
3.3.2 投资模式分析 | 第27-28页 |
3.3.3 运营模式分析 | 第28-29页 |
3.3.4 管理模式分析 | 第29页 |
3.4 两种模式的区别 | 第29-31页 |
3.4.1 “联众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29页 |
3.4.2 “乡村市民社区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乡村养老度假村运作模式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1-41页 |
4.1 模型的构建 | 第31-37页 |
4.1.1 基本思路 | 第31页 |
4.1.2 模型框架设计 | 第31-32页 |
4.1.3 评价模型设计 | 第32-37页 |
4.2 模型中指标详解 | 第37-41页 |
4.2.1 经济效益指标 | 第37-38页 |
4.2.2 社会效益指标 | 第38-39页 |
4.2.3 生态效益指标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模型案例应用 | 第41-47页 |
5.1 项目实施地的介绍与分析 | 第41-42页 |
5.1.1 区位与交通 | 第41页 |
5.1.2 自然条件 | 第41-42页 |
5.1.3 生物资源与生态 | 第42页 |
5.1.4 实施地优势分析 | 第42页 |
5.2 问卷的设计 | 第42-43页 |
5.2.1 设计目标及样本人群 | 第42页 |
5.2.2 问卷评测方式 | 第42-43页 |
5.3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43-47页 |
5.3.1 评测数据整理 | 第43-44页 |
5.3.2 两种模式评测结果差异分析 | 第44-47页 |
第六章 市民对于两种运作模式的选择意向 | 第47-55页 |
6.1 南京市乡村休闲养老前景分析 | 第47-48页 |
6.1.1 南京市的乡村休闲养老市场估计 | 第47页 |
6.1.2 南京市民对乡村休闲养老的需求分析 | 第47-48页 |
6.2 对两种模式接受程度与偏好 | 第48-52页 |
6.2.1 样本特征 | 第49页 |
6.2.2 调查结果 | 第49-5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7.2 项目运作建议 | 第5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