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1 棉花黄萎病 | 第15-23页 |
1.1.1 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生理小种 | 第15页 |
1.1.2 棉花黄萎病的传播方式、分布及危害 | 第15-16页 |
1.1.3 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6-23页 |
1.2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23-24页 |
1.3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3.1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特点 | 第24页 |
1.3.2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应用状况 | 第24-25页 |
1.4 植物抵抗病原真菌时防御酶以及相关防御基因的作用 | 第25-28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绿色荧光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大丽轮枝菌的遗传转化 | 第29-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9-3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1.3 主要培养基 | 第30-31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2 方法 | 第31-38页 |
2.2.1 绿色荧光蛋白真菌表达载体pCL-sGFP的构建方法 | 第31-34页 |
2.2.2 大丽轮枝菌的遗传转化 | 第34-38页 |
2.3 结果 | 第38-47页 |
2.3.1 含有sGFP和hph基因的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2.3.2 真菌表达载体pCL-sGFP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39页 |
2.3.3 大丽轮枝菌1070和DSss-24的遗传转化 | 第39-40页 |
2.3.4 转化子的筛选及单菌落分离 | 第40页 |
2.3.5 转化子的分子验证 | 第40-41页 |
2.3.6 大丽轮枝菌1070和D5ss-24转化子的荧光检测 | 第41页 |
2.3.7 转化子菌落形态及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41-44页 |
2.3.8 转化子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2.3.9 转化子致病力调查 | 第45-47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棉花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 第49-55页 |
3.1 材料 | 第49页 |
3.2 方法 | 第49-51页 |
3.2.1 棉花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 第49-50页 |
3.2.2 病害的调查和统计 | 第50-51页 |
3.3 结果 | 第51-52页 |
3.3.1 不同棉花品种抗病性评价 | 第51-52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GFP标记大丽轮枝菌在不同棉花品种中的侵染过程研究 | 第55-75页 |
4.1 材料 | 第56页 |
4.1.1 供试材料与菌株 | 第56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4.2 方法 | 第56-57页 |
4.2.1 供试材料的接种方法 | 第56-57页 |
4.2.2 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制备及显微观察 | 第57页 |
4.3 结果 | 第57-71页 |
4.3.1 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在棉种中侵染的过程 | 第57-71页 |
4.3.2 从茎基部分离的菌体的数量 | 第71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71-75页 |
第五章 棉花受大丽轮枝菌诱导的防御酶反应研究 | 第75-87页 |
5.1 材料 | 第75-76页 |
5.1.1 供试材料与菌株 | 第75页 |
5.1.2 主要的仪器 | 第75-76页 |
5.2 方法 | 第76-78页 |
5.2.1 接种方法 | 第76页 |
5.2.2 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76-78页 |
5.3 结果 | 第78-84页 |
5.3.1 棉酚的含量 | 第78-79页 |
5.3.2 CAT和H_2O_2的变化 | 第79-80页 |
5.3.3 PAL、PPO和POD的变化 | 第80-82页 |
5.3.4 CHI和GLU的变化 | 第82-84页 |
5.3.5 脂氧合酶LOX的变化 | 第84页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84-87页 |
第六章 棉花受大丽轮枝菌诱导防御基因表达的研究 | 第87-97页 |
6.1 材料 | 第87页 |
6.1.1 供试材料与菌株 | 第87页 |
6.1.2 主要的仪器 | 第87页 |
6.2 方法 | 第87-90页 |
6.2.1 供试材料与接种方法 | 第87-88页 |
6.2.2 棉花根部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 第88-90页 |
6.2.3 荧光定量PCR检测棉花根部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90页 |
6.3 结果 | 第90-94页 |
6.3.1 CHI基因的的表达 | 第90-91页 |
6.3.2 GLU基因的表达 | 第91-92页 |
6.3.3 hmg基因的表达 | 第92-93页 |
6.3.4 Lox基因的表达 | 第93页 |
6.3.5 Pod4基因的表达 | 第93-94页 |
6.4 结论与讨论 | 第94-97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7-103页 |
1. 全文总结 | 第97-100页 |
2. 全文的的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3. 进一步工作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