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1.2 复配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2.1 无机盐类早强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 | 第14-16页 |
| 1.2.2 有机盐类早强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 | 第16页 |
| 1.2.3 多元早强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 | 第16-17页 |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19-23页 |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19-20页 |
| 2.1.1 水泥 | 第19页 |
| 2.1.2 细骨料 | 第19页 |
| 2.1.3 粗骨料 | 第19-20页 |
| 2.1.4 化学外加剂 | 第20页 |
| 2.2 测试方法 | 第20-22页 |
| 2.2.1 胶砂试件成型及强度测定 | 第20页 |
| 2.2.2 混凝土试件成型及强度测定 | 第20-21页 |
| 2.2.3 水泥净浆流动度、凝结时间 | 第21页 |
| 2.2.4 水泥浆体水化温升测定 | 第21页 |
| 2.2.5 水泥水化产物的XRD测定 | 第21页 |
| 2.2.6 蒸养制度 | 第21-22页 |
| 2.3 试验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 3. 阴离子型和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对比 | 第23-30页 |
| 3.1 阴离子型羧酸减水剂的性能试验 | 第23-24页 |
| 3.2 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试验 | 第24-25页 |
| 3.3 掺入两种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温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3.1 在标养条件下两种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温升的影响 | 第25页 |
| 3.3.2 在蒸养条件下两种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温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4 两种聚羧酸减水剂对蒸养胶砂强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 3.5 两种聚羧酸减水剂对蒸养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 3.5.1 蒸养条件下两种聚羧酸减水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 3.5.2 机理分析 | 第2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4. 早强剂与阴离子型聚羧酸减水剂复配性能研究 | 第30-47页 |
| 4.1 三乙醇胺与阴离子型聚羧酸减水剂复配对胶砂性能影响研究 | 第30-34页 |
| 4.1.1 标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30-31页 |
| 4.1.2 蒸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31-34页 |
| 4.2 碳酸锂与阴离子聚羧酸复配对胶砂性能影响研究 | 第34-39页 |
| 4.2.1 标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34-36页 |
| 4.2.2 蒸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36-39页 |
| 4.3 硫酸钠与阴离子聚羧酸复配对胶砂性能影响研究 | 第39-43页 |
| 4.3.1 标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39-40页 |
| 4.3.2 蒸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40-43页 |
| 4.4 蒸养条件下复配早强性聚羧酸减水剂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 | 第43-45页 |
| 4.4.1 对蒸养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 4.4.2 机理分析 | 第4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5. 早强剂与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复配性能研究 | 第47-65页 |
| 5.1 硫酸钠与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复配对对胶砂性能影响研究 | 第47-52页 |
| 5.1.1 标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47-48页 |
| 5.1.2 蒸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48-52页 |
| 5.2 亚硝酸钠与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复配对对胶砂性能影响研究 | 第52-56页 |
| 5.2.1 标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52-53页 |
| 5.2.2 蒸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53-56页 |
| 5.3 十六醇与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复配对胶砂性能影响研究 | 第56-61页 |
| 5.3.1 标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56-58页 |
| 5.3.2 蒸养条件下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58-61页 |
| 5.4 复配早强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对掺石灰石粉蒸养胶砂性能影响 | 第61-62页 |
| 5.5 复配早强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对蒸养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第62-64页 |
| 5.5.1 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 5.5.2 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攻读研究生期间已获得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