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针对主给水管道断裂事故的AP1000核电厂建模 | 第13-33页 |
2.1 AP1000核电厂简介 | 第13-16页 |
2.1.1 AP1000核电厂概述 | 第13-14页 |
2.1.2 AP1000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 第14-15页 |
2.1.3 AP1000反应堆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 | 第15-16页 |
2.2 AP1000主给水管道断裂事故概述 | 第16-17页 |
2.3 RELAP5/MOD3.4软件简介 | 第17-18页 |
2.4 事故分析的电厂模型建立 | 第18-29页 |
2.5 AP1000核电厂系统稳态调试和计算结果 | 第29-32页 |
2.5.1 稳态调试过程 | 第29-30页 |
2.5.2 稳态计算结果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主给水管道断裂事故下AP1000设计特性分析 | 第33-47页 |
3.1 主给水管道断裂事故描述 | 第33-34页 |
3.1.1 事故的起因和特点 | 第33-34页 |
3.1.2 事故的假设 | 第34页 |
3.2 主给水管道断裂事故计算结果分析 | 第34-42页 |
3.2.1 事故序列 | 第34-35页 |
3.2.2 事故瞬态计算结果 | 第35-39页 |
3.2.3 事故瞬态结果与西屋公司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第39-42页 |
3.3 AP1000核电厂主给水管道不同断裂位置对比分析 | 第42-45页 |
3.3.1 AP1000核电厂主给水管道不同断裂位置对比描述 | 第42-43页 |
3.3.2 事故假设 | 第43页 |
3.3.3 事故瞬态结果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主给水管道断裂事故瞬态计算特性分析 | 第47-57页 |
4.1 AP1000核电厂MFLB事故针对蒸汽隔离阀响应时间的敏感性分析 | 第47-49页 |
4.1.1 MFLB事故针对蒸汽隔离阀响应时间的事故描述 | 第47页 |
4.1.2 事故瞬态假设 | 第47页 |
4.1.3 事故瞬态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4.2 AP1000核电厂MFLB事故叠加CMT不启用 | 第49-52页 |
4.2.1 MFLB叠加CMT不启用事故描述 | 第49页 |
4.2.2 事故瞬态假设 | 第49页 |
4.2.3 事故瞬态结果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4.3 AP1000电厂MFLB事故针对PRHR热交换器的敏感性分析 | 第52-55页 |
4.3.1 MFLB事故针对PRHR热交换器的事故描述 | 第52页 |
4.3.2 事故瞬态假设 | 第52-53页 |
4.3.3 事故瞬态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1、全文总结 | 第57页 |
2、工作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A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