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7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2.3 研究简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可能创新点 | 第17-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和主要框架 | 第18-19页 |
1.3.3 可能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2.1 收入分配理论 | 第21-23页 |
2.1.1 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1-22页 |
2.1.2 新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2页 |
2.1.3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2页 |
2.1.4 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 | 第22-23页 |
2.1.5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 第23页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25页 |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26页 |
2.3 面板门限模型 | 第26-28页 |
第3章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特征 | 第28-39页 |
3.1 中部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情况 | 第28-32页 |
3.2 中部88个地级市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情况 | 第32-37页 |
3.3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情况 | 第37-39页 |
第4章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4.1 变量说明与数据描述 | 第39-4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4.2.1 单位根检验与面板协整检验 | 第41-42页 |
4.2.2 模型构建 | 第42-44页 |
第5章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线性影响 | 第44-49页 |
5.1 基于中部地区所有地市的面板协整分析 | 第44-45页 |
5.2 基于聚类分析的三类地区的面板协整分析 | 第45-47页 |
5.3 中部地区所有地市两阶段的面板协整分析 | 第47-49页 |
第6章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 | 第49-56页 |
6.1 中部地区所有地市的面板门限分析 | 第49-50页 |
6.2 基于聚类分析的三类地区的面板门限分析 | 第50-53页 |
6.3 中部地区所有地市两阶段的面板门限分析 | 第53-56页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6-59页 |
7.1 结论 | 第56-57页 |
7.2 启示 | 第57-59页 |
7.2.1 完善农地制度 | 第57页 |
7.2.2 增加农业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第57页 |
7.2.3 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57-58页 |
7.2.4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 第58页 |
7.2.5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