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20页
        1.2.1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问题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2 方法论综述第15-20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第20-22页
        1.3.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20-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3 技术路线图第22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22-23页
    1.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2章 中国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特征与趋势分析第24-60页
    2.1 中国能源消费特征分析第24-35页
        2.1.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征与趋势分析第24-31页
        2.1.2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分析第31-34页
        2.1.3 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第34-35页
    2.2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与分析第35-58页
        2.2.1 碳排放的相关概念第35-38页
        2.2.2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分析第38-47页
        2.2.3 中国碳排放水平国际比较第47-51页
        2.2.4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GM(1,1)模型预测第51-58页
    2.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3章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第60-86页
    3.1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第60-63页
        3.1.1 改进的STIRPAT模型第60-61页
        3.1.2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第61-63页
    3.2 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研究第63-75页
        3.2.1 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第63-64页
        3.2.2 非线性动态变化趋势检验第64-66页
        3.2.3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第66-69页
        3.2.4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第69-75页
    3.3 基于二次项模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75-81页
        3.3.1 模型建立第75-76页
        3.3.2 实证分析结果第76-81页
    3.4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验证第81-83页
        3.4.1 邓氏灰色关联分析第82页
        3.4.2 数据指标的选取与实证比较分析第82-83页
    3.5 本章小结第83-86页
第4章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第86-102页
    4.1 因素分解方法第86-87页
        4.1.1 结构分解分析方法第86页
        4.1.2 指数分解分析方法第86-87页
        4.1.3 广义费雪指数(GFI)分解方法第87页
    4.2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第87-98页
        4.2.1 广义费雪指数(GFI)模型分解第87-88页
        4.2.2 扩展的Johan恒等式第88-89页
        4.2.3 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广义费雪指数(GFI)分解第89-90页
        4.2.4 实证分析第90-98页
    4.3 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的灰色关联验证第98-100页
        4.3.1 数据指标的选取第98-99页
        4.3.2 邓氏灰色关联分析第99-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5章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省域间影响研究第102-136页
    5.1 基于面板数据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回归研究第102-123页
        5.1.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第102-107页
        5.1.2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与选择第107-114页
        5.1.3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选择第114-117页
        5.1.4 空间效应选择第117-119页
        5.1.5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第119-123页
    5.2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第123-134页
        5.2.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第123-124页
        5.2.2 省域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空间差异可视化描述与分析第124-127页
        5.2.3 省域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第127-134页
    5.3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36-142页
    6.1 研究结论第136-138页
    6.2 政策建议第138-141页
        6.2.1 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提高低质能源消费成本第138-139页
        6.2.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清洁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第139页
        6.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139-140页
        6.2.4 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140-141页
        6.2.5 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合理规划城镇布局第141页
    6.3 研究展望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6页
附录第156-164页
    附录A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H-J检验和D-P检验)的R语言程序第156-163页
    附录B 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因素GFI模型分解具体计算结果算式第163-164页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作者简介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函数型数据分析的京津冀空气污染问题研究
下一篇: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收支平衡的影响--以尼日利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