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MAC层退避算法与信道预留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MAC层退避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3.2 信道切换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2 车联网协议概述 | 第14-24页 |
| 2.1 车联网协议栈 | 第14页 |
| 2.2 IEEE 802.11系列MAC协议 | 第14-18页 |
| 2.2.1 分布式协调功能 | 第15-17页 |
| 2.2.2 点协调功能 | 第17页 |
| 2.2.3 混合协调功能 | 第17-18页 |
| 2.3 IEEE 802.11p协议 | 第18-20页 |
| 2.3.1 IEEE 802.11p物理层 | 第18-19页 |
| 2.3.2 IEEE 802.11p MAC层 | 第19-20页 |
| 2.4 IEEE 1609协议 | 第20-23页 |
| 2.4.1 信道协作机制 | 第21-22页 |
| 2.4.2 信道切换机制 | 第22-2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相关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 3.1 车联网相关问题 | 第24-26页 |
| 3.1.1 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 | 第24-25页 |
| 3.1.2 信道访问公平性 | 第25-26页 |
| 3.1.3 信道切换造成的时延 | 第26页 |
| 3.1.4 信道利用率 | 第26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3.2.1 性能指标 | 第26-27页 |
| 3.2.2 仿真工具 | 第27-2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4 自适应窗口的退避算法 | 第29-40页 |
| 4.1 传统退避算法 | 第29-31页 |
| 4.1.1 BEB算法 | 第29-30页 |
| 4.1.2 MILD算法 | 第30-31页 |
| 4.1.3 MIMLD算法 | 第31页 |
| 4.2 基于窗口自适应的退避算法 | 第31-36页 |
| 4.2.1 模型分析 | 第31-34页 |
| 4.2.2 算法设计 | 第34-36页 |
| 4.3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 4.3.1 仿真参数 | 第36-37页 |
| 4.3.2 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5 基于信道预留的RCMAC协议 | 第40-48页 |
| 5.1 多信道协作 | 第40-41页 |
| 5.1.1 IEEE 1609.4标准 | 第40-41页 |
| 5.1.2 其他研究工作 | 第41页 |
| 5.2 协议设计 | 第41-46页 |
| 5.2.1 业务优先级划分 | 第41-43页 |
| 5.2.2 信道预留机制 | 第43-46页 |
| 5.3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5.3.1 仿真参数 | 第46页 |
| 5.3.2 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