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在网络时代的建构研究--以微博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公共领域及其发展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微博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从研究数量上看 | 第11-12页 |
二、从研究内容上看 | 第12-13页 |
三、从研究层次上看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公共领域理论概述 | 第14-21页 |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基本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二、公共领域理论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建构微博公共领域的可行性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微博成为公共领域的特质 | 第21-27页 |
一、裂变式传播 | 第21-23页 |
二、开放性 | 第23-25页 |
三、批判性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方面的进展 | 第27-35页 |
一、传统媒体的微博力量 | 第27-30页 |
二、公民社会的新成长 | 第30-32页 |
三、颠覆传统媒体的“控制” | 第32页 |
四、网络舆论的规模化发展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微博公共领域现实建构中的困境 | 第35-49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薄弱 | 第35-38页 |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不足 | 第36-38页 |
二、微博公共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38页 |
第二节 媒介生态环境的困扰 | 第38-41页 |
一、政治环境 | 第39-40页 |
二、政策环境 | 第40页 |
三、媒介环境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微博成为公共领域新空间的不足 | 第41-49页 |
一、参与主体的硬伤 | 第41-45页 |
二、话语权的不平衡 | 第45-47页 |
三、商业利益的侵入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微博迈向公共领域的路径与措施 | 第49-58页 |
第一节 微博迈向公共领域的路径 | 第49-52页 |
一、对信源不确定性的显性处理 | 第49-50页 |
二、保护传播者隐私 | 第50-51页 |
三、缓解碎片化和缺乏深度的劣势 | 第51页 |
四、微博实名制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微博迈向公共领域的长远发展措施 | 第52-58页 |
一、加强理论研究 | 第52-54页 |
二、良好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形成 | 第54-56页 |
三、联合传统媒体力争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