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6-50页 |
·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理论 | 第16-24页 |
·人力资本的概念 | 第16-18页 |
·人力资本的性质 | 第18-19页 |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19-21页 |
·人力资本理论简评 | 第21-24页 |
·人力资本投资 | 第24-30页 |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 | 第26-28页 |
·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 | 第28-30页 |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 第30-39页 |
·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理论 | 第30页 |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因素理论 | 第30-31页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1-38页 |
·经济增长理论简评 | 第38-39页 |
·高等教育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战略作用 | 第39-47页 |
·高等教育的功能 | 第39-41页 |
·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 | 第41-43页 |
·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 第43-45页 |
·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 | 第45-47页 |
·教育收益率 | 第47-50页 |
第三章 通过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50-62页 |
·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对美国获得世界霸主地位功不可没 | 第50-56页 |
·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帮助美国快速实现现代化 | 第50-52页 |
·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帮助美国赢得冷战胜利 | 第52-54页 |
·战略上重视科研与人力资本投入巩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 第54-56页 |
·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帮助印度的信息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 第56-62页 |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打下坚实基础 | 第57-59页 |
·人力资本的优势成为推动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支撑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教育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62-97页 |
·计量模型 | 第62-79页 |
·生产函数模型 | 第62-63页 |
·教育生产函数模型 | 第63-68页 |
·教育生产函数模型回归及其检验 | 第68-79页 |
·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 第79-97页 |
·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模型 | 第80-81页 |
·数据收集 | 第81-84页 |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84-95页 |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95-97页 |
第五章 高等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 第97-109页 |
·教育收益率研究方法 | 第97-100页 |
·代数法 | 第98页 |
·教育收益现值法 | 第98页 |
·明瑟收入函数法 | 第98-100页 |
·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意义 | 第100-101页 |
·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意义 | 第100-101页 |
·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研究 | 第101-102页 |
·陕西省西安市高等教育收益率测算及其变化趋势 | 第102-109页 |
·数据说明 | 第102-104页 |
·计量模型建立并回归分析 | 第104-106页 |
·与相关研究结论的比较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推进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 第109-121页 |
·高等教育视角下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7页 |
·重视物质资本投资 轻视人力资本投资 | 第109-111页 |
·重视城镇教育投资 轻视农村教育投资 | 第111-112页 |
·普通高等教育投资较多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较少 | 第112-114页 |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单一 无法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于教育领域 | 第114-115页 |
·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资总量不足 | 第115-117页 |
·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数量上不足 而且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不高 | 第117页 |
·高等教育视角下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 第117-121页 |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 第118页 |
·落实科学发展观 制定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 | 第118页 |
·制定有关政策 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教育投资领域 | 第118-119页 |
·培育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119-120页 |
·转变政府执政理念 真正做到珍惜人才 | 第120页 |
·高等教育要实现转型 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 第120-121页 |
主要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2-133页 |
鸣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