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目录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教学楼内空间质量的重要性 | 第8页 |
1.1.2 当前厦门市中学教学楼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1 中学教学楼课外空间的活动方式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2 案例选取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向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动向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0页 |
1.3.2 国内研究动向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示范中学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中学教学楼内空间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3 学生课外活动方式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 中学生的日常活动与特点 | 第18-20页 |
2.2.1 学生的日常活动安排 | 第18页 |
2.2.2 不同阶段的楼内学生活动 | 第18-19页 |
2.2.3 学生活动的特点及需求 | 第19-20页 |
2.3 中学教学楼的空间构成与发展 | 第20-23页 |
2.3.1 教学单元的构成 | 第21页 |
2.3.2 教学功能区的构成 | 第21-22页 |
2.3.3 教学楼的构成 | 第22页 |
2.3.4 厦门市中学教学楼的发展 | 第22-23页 |
2.4 活动的感知与距离 | 第23-24页 |
2.4.1 活动感知 | 第23页 |
2.4.2 活动距离 | 第23-24页 |
第3章 中学教学楼内空间活动状况实态调查 | 第24-50页 |
3.1 案例的选取与调查方法 | 第24-26页 |
3.1.1 案例选取: | 第24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24-26页 |
3.2 案例 1:同安一中初中教学楼的学生活动状况 | 第26-31页 |
3.2.1 案例概况 | 第26-27页 |
3.2.2 教学楼内整体空间布局与概况 | 第27页 |
3.2.3 教学楼内各功能分区及其活动状况 | 第27-30页 |
3.2.4 同安一中初中楼的评价 | 第30-31页 |
3.3 案例 2:厦门六中东渡校区高中教学楼的学生活动状况 | 第31-36页 |
3.3.1 案例概况 | 第31-33页 |
3.3.2 教学楼内空间整体布局 | 第33页 |
3.3.3 教学楼各功能分区及其活动状况 | 第33-35页 |
3.3.4 厦门六中高中楼的评价 | 第35-36页 |
3.4 案例 3:厦门双十中学枋湖校区高中教学楼的学生活动状况 | 第36-41页 |
3.4.1 案例概况 | 第36-37页 |
3.4.2 教学楼内空间整体布局及其活动状况 | 第37-38页 |
3.4.3 教学楼内各功能分区及其活动状况 | 第38-40页 |
3.4.4 双十中学高中楼的评价 | 第40-41页 |
3.5 案例 4:厦门二中五缘湾校区高中教学楼 | 第41-46页 |
3.5.1 案例概况 | 第41-42页 |
3.5.2 教学楼内空间整体布局及其活动状况 | 第42页 |
3.5.3 教学楼内各功能区及其活动状况 | 第42-45页 |
3.5.4 厦门二中高中楼的评价 | 第45-46页 |
3.6 教学楼内学生活动的普遍规律与层次 | 第46-48页 |
3.6.1 学生活动的普遍规律 | 第46-47页 |
3.6.2 学生活动的层次 | 第47-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教学楼的空间构成类型及其活动方式分析 | 第50-80页 |
4.1 教学楼整体布局类型及其活动方式分析 | 第50-60页 |
4.1.1 教学楼整体布局类型 | 第50-51页 |
4.1.2 教学楼整体布局类型及其对学生上下学阶段活动的影响分析 | 第51-56页 |
4.1.3 教学楼整体布局类型及其对学生教学性阶段活动的影响分析 | 第56-60页 |
4.2 各功能区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方式分析 | 第60-70页 |
4.2.1 普通教学区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方式分析 | 第60-67页 |
4.2.2 实验教学学区及其活动方式分析 | 第67-70页 |
4.3 具体类型空间的构成差异及其活动方式分析 | 第70-78页 |
4.3.1 教学空间的构成差异及其活动方式分析 | 第70页 |
4.3.2 交通空间的构成差异及其活动方式分析 | 第70-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教学楼内空间的建议性改善方法 | 第80-88页 |
5.1 建议性改善方法的构建原则 | 第80-81页 |
5.1.1 影响学生活动的教学楼内空间因素 | 第80-81页 |
5.1.2 活动空间的差异化构建原则 | 第81页 |
5.2 针对不同构成方式的教学楼空间改善方法探析 | 第81-88页 |
5.2.1 教学楼整体布局层面的改善方法探析 | 第81-83页 |
5.2.2 功能用房布局层面的改善方法探析 | 第83-84页 |
5.2.3 具体空间类型层面的改善方法探析 | 第84-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图片来源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附录 A 教学楼内空间调查问卷 | 第94-97页 |
附录 B 中学生日常活动行程统计 | 第97-99页 |
附录 C 案例学校教学楼平面图及校园实态照片 | 第99-105页 |
附录 D 《示范性普通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建筑部分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