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涵化教育的要素与实践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引言第13-17页
一、涵化理论的基本原理第17-23页
 (一) 涵化理论的发展脉络第17-18页
  1. 第一阶段是发展期(1969 年——1978 年)第17页
  2. 第二阶段是挑战期(1978 年——1987 年)第17-18页
  3. 第三阶段是理论拓展期(1987 年至今)第18页
 (二) 涵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和主张第18-20页
  1. 国外学者主要的理论观点和主张第19页
  2. 国内学者主要的理论观点和主张第19-20页
 (三) 与涵化相关的几个原理和概念第20-23页
  1. 涵化教育与隐性教育第20-21页
  2. 涵化教育与活动实践教育第21-22页
  3. 涵化与同化第22-23页
二、涵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第23-26页
 (一) 涵化教育是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客观规律和先进要求的科学方法第23页
 (二) 涵化教育是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特点的新方式第23-24页
 (三) 涵化教育是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新方法第24页
 (四) 涵化教育是实现高校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新途径第24-26页
  1. 树立人本理念第24页
  2. 树立法治理念第24页
  3. 树立创新理念第24-25页
  4. 树立精细化和全员化管理的理念第25页
  5. 涵化教育是新理念的实现途径第25-26页
三、涵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要素及功能第26-35页
 (一) 施与主体及其功能第26-27页
  1. 传导与沟通功能第26页
  2. 帮助与示范功能第26-27页
  3. 净化育人环境的功能第27页
 (二) 信息及其功能第27-29页
  1. 信息的传输功能第27-28页
  2. 信息的共享性功能第28页
  3. 信息的互动性功能第28页
  4. 信息的开放性功能第28-29页
 (三) 校园文化及其功能第29-30页
  1. 价值导向功能第29页
  2. 品德熏陶功能第29-30页
  3. 行为约束的功能第30页
 (四) 社会环境及其功能第30-31页
  1. 社会环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第30页
  2. 社会环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30页
  3.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者决定作用第30-31页
 (五) 大众传媒及其功能第31-32页
  1. 大众传媒监视社会环境的功能第31页
  2. 大众传媒灌输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功能第31-32页
  3. 大众传媒具有舆论导向功能第32页
  4. 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32页
 (六) 各个要素在涵化教育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第32-35页
  1. 各个要素在涵化教育中的地位第32-34页
  2. 各个要素在涵化教育中的相互关系第34-35页
四、涵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途径第35-53页
 (一) 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施与主体的素质,注重施教主体的涵化作用第35-38页
  1.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施与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第35-36页
  2. 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施理论教育的能力第36-37页
  3. 实施较好的策略,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37-38页
 (二) 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信息的选择,重视教育信息的涵化作用第38-41页
  1.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第39页
  2. 变传统的封闭式教育为现代的开放式教育第39-40页
  3. 开发高校学生信息反馈软件第40页
  4. 引导高校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自我防御能力第40-41页
 (三) 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关注校园环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涵化作用第41-47页
  1. 落实防范措施、维护校园安全第41-42页
  2. 美化绿化校园、净化室内外环境第42-43页
  3.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第43-47页
 (四)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对社会涵化作用的认识第47-48页
  1. 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第47页
  2.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创设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第47-48页
  3. 强化舆论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第48页
 (五) 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大众传媒,关注大众传媒的涵化作用第48-53页
  1. 正确认识和看待大众传媒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第48-50页
  2. 探索有效的途径,利用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第50-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第56-57页
后记第57-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与提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