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语文教材版本嬗变中老舍作品的更迭 | 第9-17页 |
第一节 解放前(1933—1948):民国教科书中的老舍作品及其语言定位 | 第9-11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1949~1978):语文教科书中老舍作品的政治化倾向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课改前(1979—2000)语文教科书中老舍作品“拨乱反正”倾向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新课改后(1999—至今)语文教科书中老舍作品文学性的回归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中老舍作品特点的呈现 | 第17-21页 |
第一节 语言之功:“明白、浅近、典雅”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思想内涵:“悲悯情怀”及“赤子之心”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老舍作品进入语文教科书的不同处理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删改 | 第21-26页 |
第二节 节选 | 第26-31页 |
第四章 语文教材中老舍作品不同呈现方式背后适宜的教学策略 | 第31-37页 |
第一节 视文本为“例文”,立足教材选文生发教学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视文本为“定篇”,重在原作与课文的对比教学 | 第33-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39页 |
附录1 | 第39-41页 |
附录2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