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法制史学探究(1840-1900)--以中国地区研究为中心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论题界定 | 第10-11页 |
三、 学术回顾 | 第11-14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发展阶段 | 第16-20页 |
第一节 1894 年以前的中国法制史学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节 1894 年以后的中国法制史学研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研究群体、个体分析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研究群体分析 | 第20-26页 |
一、 研究者地理分布 | 第20-23页 |
二、 研究者教育背景 | 第23-25页 |
三、 研究者职业与研究领域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研究个体分析 | 第26-32页 |
一、 薛允升 | 第26-27页 |
二、 沈家本 | 第27-29页 |
三、 赵舒翘 | 第29-30页 |
四、 梁启超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研究成果分类 | 第32-44页 |
第一节 法制通史研究 | 第32-36页 |
一、 研究总说 | 第32-33页 |
二、 主要研究视角 | 第33-35页 |
三、 研究评析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断代法制史研究 | 第36-44页 |
一、 汉代法制史研究 | 第36-39页 |
二、 唐代法制史研究 | 第39-40页 |
三、 清代法制史研究 | 第40-44页 |
第四章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的相关问题 | 第44-55页 |
第一节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与社会 | 第44-46页 |
一、 政治因素 | 第44-45页 |
二、 文化因素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与相关学科 | 第46-48页 |
一、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与史学 | 第46-47页 |
二、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与法学 | 第47页 |
三、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与考古学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同期海外中国法制史学研究 | 第48-50页 |
一、 日本中国法制史学研究 | 第48-49页 |
二、 欧美国家中国法制史学研究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的贡献与局限 | 第50-55页 |
一、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的贡献 | 第50-52页 |
二、 晚清中国法制史学的局限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一 | 第60-63页 |
附录二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