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免耕栽培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免耕栽培发展 | 第14页 |
1.2.3 水稻免耕栽培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4 水稻抛秧技术发展 | 第17-18页 |
1.2.5 水稻无盘旱育技术研究和应用 | 第18页 |
1.2.6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 第18-19页 |
1.2.7 作物秸杆还田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1 总体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3.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 第21-29页 |
2.1 免耕基地示范和研究 | 第21-23页 |
2.1.1 免耕基地基本情况 | 第21页 |
2.1.2 示范推广成效 | 第21页 |
2.1.3 试验研究及结论 | 第21-23页 |
2.2 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 第23-27页 |
2.2.1 品种选择 | 第23页 |
2.2.2 培育壮苗 | 第23-25页 |
2.2.3 大田处理 | 第25页 |
2.2.4 抛植技术 | 第25-26页 |
2.2.5 抛后管理 | 第26-27页 |
2.3 集成技术特点 | 第27-29页 |
2.3.1 应用无盘旱育技术 | 第27页 |
2.3.2 因地制宜做苗床 | 第27页 |
2.3.3 免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 | 第27页 |
2.3.4 实行有序点抛 | 第27页 |
2.3.5 良种与良法相结合 | 第27-28页 |
2.3.6 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集成技术对稻田生态的影响 | 第29-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1 小麦不同方式免耕栽培种植 | 第29页 |
3.1.2 麦茬稻不同方式免耕栽培试验 | 第29-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2.1 集成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2 集成技术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3 集成技术对稻田害虫天敌及杂草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 结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集成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0-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4.2.1 集成技术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2 集成技术对立苗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3 集成技术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集成技术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集成技术综合效益 | 第46-50页 |
5.1 经济效益 | 第46-48页 |
5.1.1 直接成本 | 第46-47页 |
5.1.2 用工成本 | 第47页 |
5.1.3 产量产值 | 第47页 |
5.1.4 经济效益 | 第47-48页 |
5.2 生态效益 | 第48页 |
5.2.1 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 | 第48页 |
5.2.2 避免秸秆焚烧,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 | 第48页 |
5.2.3 减少水土流失,防止耕地退化 | 第48页 |
5.2.4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 第48页 |
5.3 社会效益 | 第48-50页 |
5.3.1 提高水稻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第48-49页 |
5.3.2 减少生产用工,缓解劳力不足矛盾 | 第49页 |
5.3.3 省水省能,节约宝贵资源 | 第49页 |
5.3.4 减轻劳动强度,解放从业农民 | 第49-50页 |
第六章 问题和总结 | 第50-52页 |
6.1 问题及对策 | 第50-51页 |
6.1.1 土壤坚实度增加 | 第50页 |
6.1.2 中后期杂草回升 | 第50页 |
6.1.3 土壤除草剂积累 | 第50页 |
6.1.4 抛后立苗返青慢 | 第50-51页 |
6.2 成果及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