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 前言 | 第17-21页 |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7-20页 |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0-21页 |
| 一、TLR4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 | 第21-38页 |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1-30页 |
| 1.1.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1.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 1.1.3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 1.1.4 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 1.1.5 统计学分析 | 第30页 |
| 1.2 结果 | 第30-32页 |
| 1.2.1 对照组、普通饲料组和模型组Apo E(-/-)小鼠一般情况 | 第30-31页 |
| 1.2.2 对照组、普通饲料组和模型组小鼠血清TC、TG、ox LDL水平比较 | 第31页 |
| 1.2.3 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31-32页 |
| 1.2.4 动脉免疫组化染色 | 第32页 |
| 1.3 讨论 | 第32-37页 |
| 1.3.1 AP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 1.3.2 AP形成机制 | 第34-37页 |
| 1.4 小结 | 第37-38页 |
| 二、TLR4诱导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 第38-52页 |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8-42页 |
| 2.1.1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 2.1.3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 2.1.4 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 2.1.5 统计学分析 | 第42页 |
| 2.2 结果 | 第42-45页 |
| 2.2.1 对照组、LPS组和TAK组小鼠一般情况的比较 | 第42-43页 |
| 2.2.2 对照组、LPS组和TAK组小鼠血清TC、TG、ox LDL水平的比较 | 第43页 |
| 2.2.3 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43-44页 |
| 2.2.4 动脉免疫组化染色 | 第44页 |
| 2.2.5 颈动脉斑块易损指数的比较 | 第44页 |
| 2.2.6 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干预对动脉自噬水平的影响 | 第44-45页 |
| 2.3 讨论 | 第45-50页 |
| 2.3.1 TLR4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45-47页 |
| 2.3.2 TLR4与自噬的关系 | 第47-48页 |
| 2.3.3 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48-50页 |
| 2.4 小结 | 第50-52页 |
| 三、阿托伐他汀及联合普罗布考对TLR4诱导自噬的影响 | 第52-63页 |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52-55页 |
| 3.1.1 研究对象 | 第52页 |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 3.1.3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 3.1.4 研究方法 | 第54页 |
| 3.1.5 统计学分析 | 第54-55页 |
| 3.2 结果 | 第55-57页 |
| 3.2.1 对照组、他汀组和联合组小鼠一般情况的比较 | 第55页 |
| 3.2.2 对照组、他汀组和联合组小鼠血清TC、TG、ox LDL水平的比较 | 第55-56页 |
| 3.2.3 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56页 |
| 3.2.4 动脉免疫组化染色 | 第56页 |
| 3.2.5 颈动脉斑块易损指数的比较 | 第56页 |
| 3.2.6 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干预对动脉自噬水平的影响 | 第56-57页 |
| 3.3 讨论 | 第57-62页 |
| 3.3.1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60页 |
| 3.3.2 普罗布考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83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5页 |
| 附录 | 第85-103页 |
| 综述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 第103-117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