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活血丹种质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前言第15-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6页
    第一节 活血丹研究进展第16-25页
        1 植物学研究第16-18页
        2 化学成分研究第18-22页
            2.1 萜类化合物第19-20页
            2.2 黄酮类化合物第20页
            2.3 有机酸类化合物第20-21页
            2.4 其他化合物第21-22页
        3 活血丹药理研究第22-23页
        4 栽培学研究第23-25页
    第二节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第25-44页
        1 形态学特征评价第26-27页
        2 生态适应性评价第27-28页
        3 生物学特性评价第28-29页
        4 遗传特性评价第29-39页
            4.1 生化标记第29-30页
            4.2 DNA分子标记第30-39页
        5 品质性状评价第39-42页
            5.1 感观评价法第39-40页
            5.2 显微评价法第40页
            5.3 理化分析评价法第40-41页
            5.4 指纹图谱评价法第41页
            5.5 生物效价评价法第41-42页
        6 抗逆性评价第42-44页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44-46页
        1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44页
        2 技术路线第44-46页
第二章 活血丹种质资源收集与特征特性观测分析第46-72页
    第一节 活血丹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第46-54页
        摘要第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1.1 线路调查与样地调查第46-47页
            1.2 种质收集与保存第47页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53页
            2.1 活血丹在我国的分布第47-52页
            2.2 活血丹分布地的地理气象因子分析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4页
    第二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植物学形态比较第54-62页
        摘要第54-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1.1 试验材料第55-56页
            1.2 试验方法第56页
            1.3 数据处理第56-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叶片变化第58页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茎节及芽数变化第58-59页
            2.3 活血丹植株形态性状相关性第59-60页
            2.4 活血丹植株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第60-61页
        3 讨论第61-62页
    第三节 活血丹生长发育进程观测分析第62-67页
        摘要第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5页
            2.1 活血丹自然分布地概况第63页
            2.2 活血丹的年生长发育进程第63-65页
        3 讨论第65-67页
    第四节 活血丹种子萌发特性初探第67-72页
        摘要第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1.1 材料第67页
            1.2 方法第67-68页
                1.2.1 活血丹种子发芽试验第67-68页
                1.2.2 活血丹种子贮藏条件比较第6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8-70页
            2.1 光照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68页
            2.2 温度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68-69页
            2.3 不同发芽床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69页
            2.4 贮藏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69-70页
        3 讨论第70-72页
第三章 基于ISSR和AFLP分子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2-92页
    第一节 基于ISSR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2-80页
        摘要第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5页
            1.1 材料第72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72-74页
            1.3 方法第74-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78页
            2.1 ISSR体系确立第75页
            2.2 引物的扩增多态性第75-77页
            2.3 聚类分析第77-78页
        3 讨论第78-80页
            3.1 ISSR标记的优点第78页
            3.2 活血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第78-80页
    第二节 基于AFLP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0-92页
        摘要第80-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5页
            1.1 材料第81-82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82页
            1.3 试验方法第82-8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5-88页
            2.1 AFLP图谱与遗传多样性第85-86页
            2.2 多态位点比率第86-87页
            2.3 居群遗传相似系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第87-88页
        3 讨论第88-92页
            3.1 DNA质量和浓度与AFLP指纹图谱的关系第88页
            3.2 AFLP标记的可靠性第88-90页
            3.3 AFLP标记用于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第90页
            3.4 AFLP标记与ISSR标记聚类结果的差异第90-92页
第四章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品质评价第92-124页
    第一节 活血丹浸出物和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92-97页
        摘要第92-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4页
            1.1 试验材料第93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93页
            1.3 试验方法第93-9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4-96页
            2.1 活血丹总黄酮超声提取法工艺优化第94-95页
            2.2 活血丹醇溶性浸出物的提取第95-96页
        3 讨论第96-97页
            3.1 活血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第96页
            3.2 活血丹醇溶性浸出物提取的溶剂浓度第96-97页
    第二节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活性成分积累动态第97-104页
        摘要第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7-100页
            1.1 试验材料第97-98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98页
            1.3 试验方法第98-10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0-102页
            2.1 活血丹药材水分含量年动态分析第100-101页
            2.2 活血丹药材灰分含量年动态分析第101-102页
            2.3 活血丹药材浸出物含量年动态分析第102页
            2.4 活血丹药材总黄酮含量年动态分析第102页
            2.5 活血丹药材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积累动态第102页
        3 讨论第102-104页
            3.1 活血丹药材活性成分的选择依据第102-103页
            3.2 活血丹药材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的积累特征第103页
            3.3 活血丹药材总黄酮和三萜酸类积累特征第103-104页
    第三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品质评价第104-113页
        摘要第10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4-106页
            1.1 试验材料第104-106页
            1.2 试验方法第10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6-111页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水分含量差异第107页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灰分含量差异第107页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浸出物含量差异第107-108页
            2.4 不同活血丹种质总黄酮含量差异第108-109页
            2.5 不同活血丹种质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分析第109页
            2.6 活血丹化学成分含量地理变异规律第109-111页
            2.7 聚类分析第111页
        3 讨论第111-113页
    第四节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重金属含量积累动态第113-117页
        摘要第11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3-114页
            1.1 试验材料第113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113-114页
            1.3 试验方法第11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4-115页
            2.1 活血丹药材Pb、Hg、Cd的含量年动态变化第115页
            2.2 活血丹药材Cu、As、Cr的含量年动态变化第115页
            2.3 活血丹药材重金属总量年动态变化第115页
        3 讨论第115-117页
    第五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重金属安全性评价第117-124页
        摘要第11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7-119页
            1.1 试验材料第117-119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119页
            1.3 试验方法第1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9-122页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Pb含量分析第121页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u含量分析第121页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d含量分析第121页
            2.4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r含量分析第121-122页
            2.5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As含量分析第122页
        3 讨论第122-124页
第五章 活血丹营养品质评价第124-146页
    第一节 活血丹基本营养成分的积累动态第124-128页
        摘要第12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4-126页
            1.1 试验材料第124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124-125页
            1.3 试验方法第125-1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6-127页
            2.1 活血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年动态分析第126页
            2.2 活血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年动态分析第126-127页
            2.3 活血丹中脂肪含量的年动态分析第127页
        3 讨论第127-128页
    第二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基本营养成分评价第128-133页
        摘要第12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8-130页
            1.1 试验材料第128-130页
            1.2 试验方法第1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0-132页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第131页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可溶性糖含量差异第131-132页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脂肪的含量差异第132页
        3 讨论第132-133页
    第三节 活血丹营养元素的积累动态第133-137页
        摘要第1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3-134页
            1.1 试验材料第133-134页
            1.2 试验方法第1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4-136页
            2.1 不同生长期活血丹常量元素积累特征第134-135页
            2.2 不同生长期活血丹微量元素积累特征第135-136页
        3 讨论第136-137页
    第四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营养元素成分评价第137-146页
        摘要第137-1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8-139页
            1.1 试验材料第138-139页
            1.2 试验方法第1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9-144页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常量元素含量分析第139-143页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第143-144页
        3 讨论第144-146页
主要结论第146-150页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DR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慢病毒法介导干扰YAP1表达的前列腺癌稳定细胞系的构建及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