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页 |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第16-20页 |
2.1 “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1 集体腐败释义 | 第16-17页 |
2.1.2 “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的界定 | 第17页 |
2.2 行政忠诚距离悖论的内涵 | 第17-18页 |
2.3 行政忠诚距离悖论与“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问题的契合性 | 第18-20页 |
第3章 我国“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危害 | 第20-31页 |
3.1 我国“领导主导”集体腐败的表现形式 | 第20-26页 |
3.1.1 领导主导型集体贪污 | 第20-21页 |
3.1.2 领导主导型集体贿赂 | 第21-23页 |
3.1.3 领导主导型集体谋私 | 第23页 |
3.1.4 领导主导型“福利性”腐败 | 第23-25页 |
3.1.5 领导主导型集体挥霍 | 第25-26页 |
3.2 我国“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的特点及危害 | 第26-31页 |
3.2.1 领导与下属互为掩护,隐蔽性强难查处 | 第26页 |
3.2.2 涉案领导层级两极发展,降低政府公信力 | 第26-29页 |
3.2.3 重点领域多发,影响政府职能发挥 | 第29页 |
3.2.4 涉案金额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第29-30页 |
3.2.5 腐败形式多样化,腐化官德民风 | 第30-31页 |
第4章 “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的生成机理 | 第31-38页 |
4.1 源起——领导者主导集体腐败的动机 | 第31-32页 |
4.1.1 扩大腐败规模——成本收益分析 | 第31-32页 |
4.1.2 构建关系网络——价值一致性评估 | 第32页 |
4.2 扩散——行政忠诚对象冲突 | 第32-33页 |
4.3 伦理决策——法制主义途径失灵 | 第33-36页 |
4.3.1 法规对“服从义务”界定不明晰 | 第34-35页 |
4.3.2 “抗命不遵”者司法救济缺失 | 第35页 |
4.3.3 官僚系统特征造成道德屏蔽 | 第35-36页 |
4.4 结果——“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生成 | 第36-38页 |
第5章 “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防治对策建议 | 第38-45页 |
5.1 从主导者角度阻断“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源头 | 第38-42页 |
5.1.1 创新预防机制,确保决策合法 | 第38-39页 |
5.1.2 强化监督机制,发挥制约作用 | 第39-40页 |
5.1.3 重视道德制衡,营造廉政氛围 | 第40-41页 |
5.1.4 加强惩处机制,推进综合治理 | 第41-42页 |
5.2 从参与者角度瓦解“领导主导型”集体腐败网络 | 第42-45页 |
5.2.1 强化公共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性 | 第42-43页 |
5.2.2 强化公共行政人员法治意识 | 第43页 |
5.2.3 强化公共行政人员公共服务精神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