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3 文献评述第15-16页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8页
        1.4.1 论文的创新点第18页
        1.4.2 论文的不足第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第19-32页
    2.1 物联网概念第19-21页
        2.1.1 物联网内涵第19-20页
        2.1.2 物联网构成第20-21页
    2.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第21-28页
        2.2.1 政府高度重视第23页
        2.2.2 标准化进程稳步推进第23-25页
        2.2.3 技术发展初见成效第25-27页
        2.2.4 物联网应用逐步兴起第27-28页
    2.3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特点第28-31页
        2.3.1 市场引导渐进化第28-29页
        2.3.2 区域发展逐步特色化第29-30页
        2.3.3 产业协同逐步深入化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2-44页
    3.1 物联网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第32-35页
        3.1.1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第32-34页
        3.1.2 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第34-35页
    3.2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影响因素辨识第35-42页
        3.2.1 要素条件第36-37页
        3.2.2 市场需求条件第37-38页
        3.2.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第38-39页
        3.2.4 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企业竞争第39-40页
        3.2.5 政府作用第40-41页
        3.2.6 发展机遇第41-42页
    3.3 部分城市物联网产业影响因素比较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我国物联网产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44-69页
    4.1 实证模型第44-49页
        4.1.1 模型选择第44-45页
        4.1.2 指标选取第45-46页
        4.1.3 样本选择第46-49页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东部地区实证分析第49-55页
        4.2.1 KMO和Bartlet球形检验第49-50页
        4.2.2 标准化处理第50-51页
        4.2.3 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第51-52页
        4.2.4 因子旋转确定载荷矩阵第52-54页
        4.2.5 因子得分矩阵及综合得分第54-55页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西部地区实证分析第55-59页
        4.3.1 KMO和Bartlet球形检验第55页
        4.3.2 标准化处理第55-56页
        4.3.3 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第56-57页
        4.3.4 因子旋转确定载荷矩阵第57-58页
        4.3.5 因子得分矩阵及综合得分第58-59页
    4.4 实证结果分析第59-68页
        4.4.1 东部地区物联网影响因素分析第59-63页
        4.4.2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影响因素分析第63-65页
        4.4.3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物联网首要影响因素差异性成因分析第65-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政策建议第69-76页
    5.1 市场需求层面第69-70页
        5.1.1 提高市场化程度第69页
        5.1.2 培养全民物联网意识第69-70页
        5.1.3 探求符合实际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第70页
        5.1.4 推广物联网应用第70页
    5.2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层面第70-71页
        5.2.1 实现产业链横纵向整合,加大相关性产业支持第70-71页
        5.2.2 加大相关产业与物联网的融合发展第71页
        5.2.3 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第71页
    5.3 基础资源层面第71-72页
        5.3.1 加大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第71-72页
        5.3.2 提升外来劳动力的素质第72页
    5.4 科技层面第72-74页
        5.4.1 建立产学研联盟第72-73页
        5.4.2 协调与统一技术标准第73页
        5.4.3 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第73-74页
    5.5 政府层面第74-75页
        5.5.1 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第74页
        5.5.2 深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政府产业引导第74页
        5.5.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第74-75页
    5.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结论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云服务器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山西省中部引黄输水运行控制系统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