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2 可能的不足 | 第15-16页 |
2. 票据风险相关理论 | 第16-23页 |
2.1 票据相关概述 | 第16-17页 |
2.1.1 票据市场概述 | 第16页 |
2.1.2 票据业务概述 | 第16-17页 |
2.2 票据风险概述 | 第17-20页 |
2.2.1 金融风险 | 第17-18页 |
2.2.2 信用风险 | 第18页 |
2.2.3 操作风险 | 第18页 |
2.2.4 法律风险 | 第18-19页 |
2.2.5 非真实交易风险 | 第19-20页 |
2.3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2.3.2 COSO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3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3. 案例概述 | 第23-28页 |
3.1 DY银行JN分行票据诈骗案追溯 | 第23-26页 |
3.1.1 DY银行JN分行基本情况 | 第23页 |
3.1.2 票据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第23-24页 |
3.1.3 票据业务管理规定 | 第24页 |
3.1.4 票据诈骗案 | 第24-26页 |
3.2 P2P平台多次质押票据案追溯 | 第26-28页 |
3.2.1 新浪微财富票据平台 | 第26页 |
3.2.2 中汇票据案追溯 | 第26-28页 |
4. 票据风险成因分析 | 第28-36页 |
4.1 信用风险方面的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4.1.1 对企业信用背景审查不够重视 | 第28-29页 |
4.1.2 票据各环节凸显出信息不对称 | 第29页 |
4.1.3 缺乏客户信用体系的支撑 | 第29-30页 |
4.1.4 分行盲目扩大票据业务 | 第30页 |
4.2 操作风险方面的成因分析 | 第30-32页 |
4.2.1 银行人员内外勾结 | 第31页 |
4.2.2 银行人员操作失误 | 第31页 |
4.2.3 银行主观偏向开立承兑汇票 | 第31页 |
4.2.4 票据鉴别方式有待提高 | 第31-32页 |
4.3 法律和监管方面的成因分析 | 第32-36页 |
4.3.1 票据风控人员职责缺失 | 第32-33页 |
4.3.2 银行安全性目标过低 | 第33-34页 |
4.3.3 监管漏洞催生票据黑市 | 第34页 |
4.3.4 P2P业务流程中的法律空白 | 第34-35页 |
4.3.5 P2P平台票据质押案各方权责不明 | 第35-36页 |
5. 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 第36-42页 |
5.1 信用风险方面的对策建议 | 第36-38页 |
5.1.1 重视企业信用等级与评估 | 第36-37页 |
5.1.2 发挥票据质押方的监管功能 | 第37页 |
5.1.3 构建票据业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 | 第37-38页 |
5.2 操作风险方面的对策建议 | 第38-40页 |
5.2.1 重点防范虚假票据与易引发诈骗的票据 | 第38页 |
5.2.2 加快电子票据进程 | 第38-39页 |
5.2.3 提高组织人员保障力度 | 第39-40页 |
5.3 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对策建议 | 第40-42页 |
5.3.1 规范票据业务流程 | 第40-41页 |
5.3.2 加强票据业务制度建设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