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IPO审计及瑕疵出资理论概述 | 第16-27页 |
2.1 IPO概念及流程 | 第16-17页 |
2.2 IPO审计特点 | 第17-18页 |
2.2.1 IPO业务关系复杂 | 第17页 |
2.2.2 IPO审计事项复杂 | 第17-18页 |
2.2.3 IPO审计周期长 | 第18页 |
2.2.4 IPO审计结果关注度高 | 第18页 |
2.3 IPO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 | 第18-22页 |
2.3.1 会计师事务所角度的审计风险 | 第18-19页 |
2.3.2 审计人员角度的审计风险 | 第19-21页 |
2.3.3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 第21-22页 |
2.4 瑕疵出资理论概述 | 第22-25页 |
2.4.1 瑕疵出资的法律界定 | 第22-23页 |
2.4.2 瑕疵出资的形成原因 | 第23-24页 |
2.4.3 瑕疵出资的现实危害 | 第24-25页 |
2.5 股东瑕疵出资表现形式 | 第25-27页 |
2.5.1 按实际出资额的不同分类 | 第25页 |
2.5.2 按瑕疵出资出现的时间不同分类 | 第25-26页 |
2.5.3 按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方式分类 | 第26页 |
2.5.4 按照我国经济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瑕疵出资类型分类 | 第26-27页 |
3 TJ事务所IPO审计中不同类型瑕疵案例的分析 | 第27-38页 |
3.1 TJ会计师事务所概况 | 第27-30页 |
3.1.1 TJ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第27页 |
3.1.2 TJ会计师事务所IPO项目承接 | 第27-29页 |
3.1.3 TJ会计师事务所IPO项目审计流程 | 第29-30页 |
3.2 TJ事务所不同瑕疵类型案例的分析 | 第30-38页 |
3.2.1 未在规定时间内缴足资金——延迟瑕疵出资 | 第31页 |
3.2.2 股改过程中导致净资产虚增——出资不足瑕疵 | 第31-33页 |
3.2.3 疑似对外投资抽逃资本的案例——抽逃出资 | 第33-34页 |
3.2.4 债转股及增资来源于向公司借款——出资形式瑕疵 | 第34-36页 |
3.2.5 以所有权不清晰的无形资产进行出资——出资权利瑕疵 | 第36-38页 |
4 IPO瑕疵出资的识别与应对难点及对策 | 第38-46页 |
4.1 IPO瑕疵出资审计难点分析 | 第38-41页 |
4.1.1 延迟瑕疵出资审计难点 | 第38页 |
4.1.2 出资不足瑕疵审计难点 | 第38-39页 |
4.1.3 出资形式瑕疵审计难点 | 第39-40页 |
4.1.4 出资权利瑕疵审计难点 | 第40页 |
4.1.5 抽逃出资审计难点 | 第40-41页 |
4.2 会计师事务所应对企业IPO瑕疵出资的对策研究 | 第41-46页 |
4.2.1 延迟瑕疵出资审计对策 | 第41页 |
4.2.2 出资不足瑕疵审计对策 | 第41-42页 |
4.2.3 出资形式瑕疵审计对策 | 第42页 |
4.2.4 出资权利瑕疵审计对策 | 第42-43页 |
4.2.5 抽逃出资审计对策 | 第43-4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