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0.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0.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0.3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0.4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0.4.1 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0.4.2 有关广场舞研究 | 第14-16页 |
0.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广场舞 | 第18-24页 |
1.1 广场舞的历史源流 | 第18-21页 |
1.1.1 远古社会的生存行为 | 第18页 |
1.1.2 古代民间社会的民俗文化生活 | 第18-19页 |
1.1.3 现代城市社区广场舞 | 第19-21页 |
1.2 现代城市广场舞的界定 | 第21-23页 |
小结:不同社会历史形态的下的广场舞形式 | 第23-24页 |
2 群体内部成员对于广场舞的认知——“健康、高兴” | 第24-40页 |
2.1 广场舞团队的组织形式 | 第24-30页 |
2.1.1 组织者的概况 | 第24-27页 |
2.1.2 团队队员的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2.2 个人生活世界结构的变化 | 第30-39页 |
2.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关系变迁 | 第31-34页 |
2.2.2 广场舞群体的集体记忆 | 第34-37页 |
2.2.3 广场舞群体的生活状态 | 第37-39页 |
小结:广场舞的愉悦身心功能 | 第39-40页 |
3 自我建构与社会互动的方式 | 第40-52页 |
3.1 广场舞群体中个体的自我建构 | 第40-46页 |
3.1.1 建立自我认同的途径 | 第40-43页 |
3.1.2 群体内部的角色互动 | 第43-46页 |
3.2 广场舞社会互动中的两极化 | 第46-51页 |
3.2.1 主流政治秩序下的民间认同 | 第47-49页 |
3.2.2“声音”的边界——广场舞的舆论纷争 | 第49-51页 |
小结:广场舞如何建构自我 | 第51-52页 |
4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建构 | 第52-56页 |
4.1 个人的能动性 | 第52-53页 |
4.2“体察民情”的社会关怀 | 第53-54页 |
4.3 老龄化过程中的民众自治 | 第54-55页 |
小结:个人在社会中建构自我 | 第55-56页 |
结束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