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区“雕花楼”春在楼与仁本堂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导论 | 第8-11页 |
| (一)课题源起 | 第8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四)本文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一、苏州传统民居与雕花楼 | 第11-14页 |
| (一)苏州地理位置与社会文化背景 | 第11页 |
| (二)苏式传统民居形制与特点 | 第11-12页 |
| (三)“雕花楼”建筑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14页 |
| 1.雕花楼的定义 | 第12-13页 |
| 2.苏州雕花楼现状 | 第13-14页 |
| 二、苏州东、西山“雕花楼”建筑形制产生的先决条件 | 第14-19页 |
| (一)优良的东、西山自然条件为基础 | 第14-15页 |
| (二)传统吴地文化底蕴影响 | 第15-16页 |
| (三)得天独厚的经济实力为依撑 | 第16-17页 |
| (四)苏州香山帮匠人发展与传承 | 第17-19页 |
| 三、时间跨度差异对春在楼与仁本堂的影响 | 第19-27页 |
| (一)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春在楼 | 第19-21页 |
| (二)历经清代四朝风貌的仁本堂 | 第21-27页 |
| 四、从空间形态要素看春在楼与仁本堂 | 第27-34页 |
| (一)中国传统伦理纲常束缚的春在楼 | 第27-30页 |
| (二)封建营造制度限定下的仁本堂 | 第30-34页 |
| 五、从建筑装饰分析春在楼与仁本堂 | 第34-50页 |
| (一)装饰多样,寓意韵秀 | 第34-45页 |
| 1.石雕 | 第34-35页 |
| 2.砖雕 | 第35-39页 |
| 3.木雕 | 第39-42页 |
| 4.泥塑 | 第42-43页 |
| 5.彩绘 | 第43-44页 |
| 6.金属饰件 | 第44-45页 |
| (二)装饰内容反映出时代的价值与主人的情趣 | 第45-50页 |
| 1.市井文化下华丽富贵中西结合的春在楼 | 第45-47页 |
| 2.亦商亦儒文雅气息浓厚的仁本堂 | 第47-50页 |
| 六、春在楼与仁本堂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 第50-52页 |
| (一)“雕花楼”等苏州古建筑的传承意义与现状 | 第50-51页 |
| (二)对于传统建筑文脉的维继与发展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