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钢框架梁柱连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钢框架梁柱连接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3-19页
        1.2.1 刚性节点方面第14-18页
        1.2.2 半刚性连接方面第18-19页
    1.3 钢框架梁柱连接的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 各国钢结构规范中梁柱连接的设计和计算方法第21-23页
        1.4.1 欧洲规范第21-22页
        1.4.2 美国连接设计规范第22页
        1.4.3 日本连接规范第22-23页
        1.4.4 我国钢结构规范第23页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23-25页
第2章 梁柱连接的类型及性能第25-36页
    2.1 梁柱连接的类型第25-27页
        2.1.1 刚性连接类型第25-26页
        2.1.2 半刚性连接类型第26-27页
        2.1.3 铰接连接第27页
    2.2 梁柱连接的受力特性第27-29页
    2.3 半刚性梁柱连接的M-θ_r力学模型第29-32页
        2.3.1 线性模型第29-30页
        2.3.2 多项式模型第30页
        2.3.3 B样条模型第30页
        2.3.4 幂函数模型第30-31页
        2.3.5 指数函数模型第31-32页
        2.3.6 有限元法的模拟第32页
    2.4 半刚性连接的恢复力模型第32-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钢框架梁柱连接的受力性能分析第36-59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狗骨式刚性连接的受力性能第36-37页
        3.2.1 连接的设计第36-37页
        3.2.2 影响狗骨式刚性连接性能的因素第37页
    3.3 半刚性梁柱连接的受力性能第37-57页
        3.3.1 顶底角钢连接的受力性能第37-41页
        3.3.2 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的受力性能第41-46页
        3.3.3 外伸端板连接的受力性能第46-56页
        3.3.4 短T型钢连接的受力性能第56-57页
    3.4 各类连接一般设计原则第57-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梁柱连接的试验研究第59-86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试验概况第59-66页
        4.2.1 试验目的第59-60页
        4.2.2 试件材性试验第60-61页
        4.2.3 梁柱连接试件的设计第61-65页
        4.2.4 量测仪器第65页
        4.2.5 试验加载装置第65页
        4.2.6 试验测试内容及测试仪器第65-66页
    4.3 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第66-82页
        4.3.1 顶底角钢连接、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第66-71页
        4.3.2 外伸端板连接第71-75页
        4.3.3 短T型钢连接第75-78页
        4.3.4 狗骨式刚性连接第78-82页
    4.4 试验结果讨论第82-85页
        4.4.1 各种连接的滞回曲线分析与对比第82-83页
        4.4.2 各种连接的破坏模式分析第83页
        4.4.3 节点域的变形对连接性能的影响第83-84页
        4.4.4 理论分析计算与试验数值的对比第84-85页
    4.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5章 半刚性钢框架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第86-107页
    5.1 概述第86-88页
    5.2 连接非线性第88-90页
        5.2.1 半刚性连接梁柱单元模型第88-89页
        5.2.2 半刚性梁柱单元的刚度矩阵第89-90页
    5.3 半刚性钢框架的二阶非线性分析第90-96页
        5.3.1 概述第90-91页
        5.3.2 考虑二阶段效应的半刚性梁柱单元的刚度矩阵第91-96页
    5.4 考虑材料非线性的二阶半刚性连接框架分析第96-101页
        5.4.1 增量形式的力-位移方程第96-97页
        5.4.2 各种情况下刚度方程第97-101页
    5.5 非线性分析的求解方法第101-103页
        5.5.1 概述第101页
        5.5.2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牛顿-拉夫逊荷载控制法第101-103页
        5.5.3 框架分析的破坏准则第103页
    5.6 计算流程第103-106页
    5.7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6章 钢框架试验研究第107-134页
    6.1 概述第107页
    6.2 材性试验第107-108页
    6.3 试验概况第108-114页
        6.3.1 试件设计与制作第108-110页
        6.3.2 试验装置、试件安装和试验概况第110-114页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14-122页
        6.4.1 试验结果第114-117页
        6.4.2 滞回特性分析第117-119页
        6.4.3 弯矩转角分析第119-121页
        6.4.4 塑性铰分析第121-122页
        6.4.5 试验所得体会第122页
    6.5 试验结果与程序计算结果比较第122-127页
        6.5.1 考虑连接柔性框架的内力与位移计算第122-126页
        6.5.2 不考虑连接柔性框架的内力与位移计算第126-127页
    6.6 ANSYS有限元分析及结果对比第127-132页
        6.6.1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第127-128页
        6.6.2 狗骨式刚性连接钢框架第128-132页
    6.7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7页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34-135页
    7.2 展望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6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第146-148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司法公信力建设--从司法审判程序的视角
下一篇:美国Glencoe/McGraw-Hill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以《发现我们的过去—中世纪和早期近代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