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5-36页 |
1.1 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1.1 概述 | 第15页 |
1.1.2 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感染 | 第15-16页 |
1.1.3 葡萄球菌同其它病原菌不形成混合生物被膜 | 第16页 |
1.1.4 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16-22页 |
1.2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1.2.1 红霉素简介 | 第22-23页 |
1.2.2 红霉素影响生物被膜形成 | 第23-24页 |
1.2.3 红霉素衍生物影响生物被膜形成 | 第24-29页 |
1.3 谷氨酰胺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1.3.1 谷氨酰胺简介 | 第29页 |
1.3.2 谷氨酰胺合成酶简介 | 第29-32页 |
1.3.3 谷氨酰胺合成酶分子结构 | 第32页 |
1.3.4 谷氨酰胺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影响生物被膜形成 | 第32-33页 |
1.3.5 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4-3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6-50页 |
2.1 材料 | 第36-38页 |
2.1.1 菌株 | 第36页 |
2.1.2 药品 | 第36页 |
2.1.3 培养基及试剂 | 第36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1.5 PCR引物 | 第36-38页 |
2.2 方法 | 第38-50页 |
2.2.1 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周期测定 | 第38页 |
2.2.2 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 第38页 |
2.2.3 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体外MIC测定 | 第38-39页 |
2.2.4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长曲线影响 | 第39页 |
2.2.5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 | 第39-40页 |
2.2.6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蛋白质组学 | 第40-43页 |
2.2.7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43-46页 |
2.2.8 红霉素对glnA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谷氨酰胺合成酶及谷氨酰胺影响 | 第46-48页 |
2.2.9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同源建模及验证 | 第48-49页 |
2.2.10 谷氨酰胺合成酶与红霉素结合位点预测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82页 |
3.1 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周期的测定 | 第50页 |
3.2 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 第50-51页 |
3.3 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MIC测定 | 第51页 |
3.4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长曲线影响 | 第51-52页 |
3.5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 | 第52-54页 |
3.5.1 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54页 |
3.6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蛋白质组学 | 第54-64页 |
3.7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基因缺失株构建 | 第64-71页 |
3.7.1 PCR扩增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 | 第64-65页 |
3.7.2 PCR扩增ermB基因 | 第65-66页 |
3.7.3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上游同源臂测序比对结果 | 第66页 |
3.7.4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下游同源臂测序比对结果 | 第66-67页 |
3.7.5 ermB基因测序比对结果 | 第67页 |
3.7.6 自杀质粒PCR鉴定 | 第67-68页 |
3.7.7 自杀质粒上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上游同源臂测序比对结果 | 第68-69页 |
3.7.8 自杀质粒上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下游同源臂测序比对结果 | 第69页 |
3.7.9 自杀质粒上erm B基因测序比对结果 | 第69页 |
3.7.10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PCR鉴定 | 第69-70页 |
3.7.11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反转录PCR鉴定 | 第70-71页 |
3.8 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谷氨酰胺合成酶及谷氨酰胺的影响 | 第71-78页 |
3.8.1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的生长曲线 | 第71-72页 |
3.8.2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的生化特性 | 第72-73页 |
3.8.3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 第73页 |
3.8.4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第73-74页 |
3.8.5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谷氨酰胺含量的测定 | 第74页 |
3.8.6 谷氨酰胺对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74-75页 |
3.8.7 1/2MIC红霉素对glnA基因缺失株及野生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影响 | 第75-76页 |
3.8.8 1/2MIC红霉素影响glnA基因缺失株及野生株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第76-77页 |
3.8.9 1/2MIC红霉素影响glnA基因缺失株及野生株谷氨酰胺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3.9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同源建模及验证 | 第78-80页 |
3.10 谷氨酰胺合成酶与红霉素结合位点预测 | 第80-82页 |
4 讨论 | 第82-92页 |
4.1 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周期的测定 | 第82页 |
4.2 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 第82页 |
4.3 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体外MIC测定 | 第82-83页 |
4.4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长曲线影响 | 第83页 |
4.5 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3-84页 |
4.6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 第84-86页 |
4.7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86-87页 |
4.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87页 |
4.9 细胞表面蛋白和外膜蛋白在生物被膜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第87-88页 |
4.10 荚膜多糖的生物合成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 | 第88页 |
4.11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自杀质粒的构建 | 第88-89页 |
4.12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 gln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89页 |
4.13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基因缺失株的特性 | 第89页 |
4.14 谷氨酰胺的生物合成对于生物被膜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 第89-90页 |
4.15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同源建模及验证 | 第90-91页 |
4.16 谷氨酰胺合成酶与红霉素结合位点预测 | 第91-92页 |
5 结论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附录 | 第103-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