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核救灾机器人电子器件热防护系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背景研究第10-11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核电发展及核安全概述第11页
    1.3 核事故影响及环境分析第11-13页
        1.3.1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第11-12页
        1.3.2 福岛核事故第12-13页
    1.4 核救灾机器人研究现状第13-15页
    1.5 电子器件散热研究第15-20页
        1.5.1 常用散热方式第16-18页
        1.5.2 电子器件散热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3 机器人冷却研究进展第19-20页
    1.6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电子器件散热结构设计第22-35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热环境及需求分析第22-24页
        2.2.1 核救灾机器人工作热环境分析第22-23页
        2.2.2 电子器件耐受温度评估第23-24页
    2.3 机器人热测试第24-26页
        2.3.1 机器人控制箱体发热情况测试第24-25页
        2.3.2 典型发热器件确定第25-26页
    2.4 热设计理论基础第26-28页
        2.4.1 电子器件传热方式第26-27页
        2.4.2 电子器件冷却方式的选择第27-28页
    2.5 安全壳内工作电子器件散热设计第28-31页
        2.5.1 隔热设计第29-30页
        2.5.2 相变材料第30-31页
    2.6 安全壳外作业机器人散热设计第31-34页
        2.6.1 液冷循环装置基本模型第31-32页
        2.6.2 冷板预设计第32页
        2.6.3 泵的选型第32-33页
        2.6.4 贮液器最小容积第33页
        2.6.5 部件安装要求第33-34页
    2.7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电子器件热设计散热性能实验研究第35-47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35-36页
    3.3 系统常温热防护研究第36-41页
        3.3.1 发热功率对散热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3.3.2 流速对散热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3.3.3 充液率对散热效果的影响第38-39页
        3.3.4 管路联结方式对散热效果.的影响第39-41页
    3.4 系统高温热防护研究第41-45页
        3.4.1 相变材料种类对热控时间的影响第42-43页
        3.4.2 发热功率对热控时间的影响第43-44页
        3.4.3 相变材料用量对热控时间的影响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基于液冷板的散热性能模拟第47-58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流体数值模拟研究概述第47-48页
        4.2.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第47页
        4.2.2 软件Fluent简介第47-48页
    4.3 系统结构、模型及边界条件第48-50页
        4.3.1 冷板基本结构第48页
        4.3.2 系统模型选择第48-49页
        4.3.3 冷却液选择第49页
        4.3.4 基本参数设定第49-50页
    4.4 模拟结果讨论第50-56页
        4.4.1 不同发热功率的影响第51页
        4.4.2 不同入口速度的影响第51-52页
        4.4.3 冷却液初始温度的影响第52-54页
        4.4.4 不同流道结构的影响第54-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屏蔽及热防护综合研究第58-66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热防护系统适用性评估第58-60页
        5.2.1 核救灾机器人安全工作时长评估第58-59页
        5.2.2 核救灾机器人经济性评估第59-60页
    5.3 屏蔽与热综合防护性能研究第60-62页
        5.3.1 基本材料抗辐射性能评价第60页
        5.3.2 射线屏蔽防护对象分析第60-62页
    5.4 防护设计策略第62-64页
        5.4.1 低辐射剂量、常温环境下的防护方案第62-63页
        5.4.2 高辐射剂量、高温环境下的防护方案第63-64页
        5.4.3 防护方案的防护时间及造价第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6章 结论及展望第66-69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创新点第67页
    6.3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5页
    论文及专利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据重构的子空间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下一篇:农民环境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