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铸造铝硅合金概述 | 第11-12页 |
1.2 铝合金热压缩模拟实验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铝合金热挤压实验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 铝合金等通道转角挤压实验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5 铝合金动态再结晶及其织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5.1 铝合金动态再结晶分类 | 第16-18页 |
1.5.2 动态再结晶机制 | 第18-19页 |
1.5.3 铝合金动态再结晶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6 形变织构和再结晶织构的形成理论 | 第21-22页 |
1.6.1 形变织构 | 第21页 |
1.6.2 再结晶织构 | 第21-22页 |
1.7 研究内容的提出 | 第22-23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2.2 成分设计与合金制备 | 第24-26页 |
2.2.1 成分设计 | 第24-25页 |
2.2.2 熔炼设备、模具与工艺 | 第25-26页 |
2.3 材料热加工工艺 | 第26-29页 |
2.3.1 热处理工艺 | 第26-27页 |
2.3.2 热模拟实验工艺 | 第27-28页 |
2.3.3 热挤压实验工艺 | 第28-29页 |
2.3.4 ECAP实验工艺 | 第29页 |
2.4 组织和性能测试 | 第29-32页 |
2.4.1 合金成分分析 | 第29页 |
2.4.2 金相组织观察 | 第29-30页 |
2.4.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0-31页 |
2.4.4 常温力学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三种硅颗粒状态对铝硅合金的热模拟力学行为影响 | 第32-6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塑性变形前的铝硅合金显微组织 | 第32-34页 |
3.3 热压缩模拟实验准备 | 第34-37页 |
3.3.1 摩擦修正 | 第34-35页 |
3.3.2 温度修正 | 第35-37页 |
3.4 流变应力曲线 | 第37-43页 |
3.5 三种硅颗粒状态下合金的流变本构方程 | 第43-53页 |
3.5.1 流变本构方程的推导方法 | 第43-44页 |
3.5.2 合金的流变本构方程建立 | 第44-47页 |
3.5.3 合金流变本构方程扩展 | 第47-51页 |
3.5.4 合金高温压缩变形材料参数 | 第51-53页 |
3.6 三种硅颗粒状态铝硅合金加工图及最优加工工艺 | 第53-57页 |
3.6.1 热加工图理论基础 | 第53-54页 |
3.6.2 三种硅颗粒状态铝硅合金的热加工图 | 第54-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四章 硅颗粒状态对铝硅合金等温热压缩过程流变组织的影响 | 第60-74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硅颗粒状态对热模拟铝硅合金组织的影响 | 第60-67页 |
4.2.1 硅颗粒状态对热模拟铝硅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60-63页 |
4.2.2 硅颗粒状态对热模拟铝硅合金织构的影响 | 第63-67页 |
4.3 应变速率对铝硅合金等温热压缩流变组织的影响 | 第67-72页 |
4.3.1 应变速率对铝硅合金等温热压缩流变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67-70页 |
4.3.2 应变速率对铝硅合金等温热压缩流变织构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硅颗粒状态对挤压态铝硅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4-92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硅颗粒状态对常规热挤压铝硅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4-83页 |
5.2.1 硅颗粒状态对热挤压铝硅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74-77页 |
5.2.2 硅颗粒状态对热挤压铝硅合金织构的影响 | 第77-81页 |
5.2.3 硅颗粒状态对热挤压铝硅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1-83页 |
5.3 硅颗粒状态对等通道转角挤压铝硅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3-90页 |
5.3.1 硅颗粒状态对ECAP铝硅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83-86页 |
5.3.2 硅颗粒状态对ECAP铝硅合金织构的影响 | 第86-88页 |
5.3.3 硅颗粒状态对ECAP铝硅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6.1 全文内容总结 | 第92-94页 |
6.2 对工作进一步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