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4 核心概念 | 第15-16页 |
1.4.1 人事制度 | 第15-16页 |
1.4.2 高校人事制度 | 第16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5.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1.5.2 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 第17-19页 |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历程分析 | 第19-24页 |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历程 | 第19-21页 |
2.1.1 恢复重建阶段(1977年—1985年) | 第19页 |
2.1.2 改革探索阶段(1986年—1992年) | 第19-20页 |
2.1.3 重点突破阶段(1993年—1998年) | 第20页 |
2.1.4 深化改革阶段(1999年—2005年) | 第20页 |
2.1.5 全面推进阶段(2006年—今) | 第20-21页 |
2.2 影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因素 | 第21-24页 |
2.2.1 影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外部因素 | 第21-22页 |
2.2.2 影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内部因素 | 第22-24页 |
3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案例分析:以河北大学为例 | 第24-41页 |
3.1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 | 第24-25页 |
3.1.1《河北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 | 第24页 |
3.1.2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的提出 | 第24-25页 |
3.2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进程 | 第25页 |
3.2.1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阶段 | 第25页 |
3.2.2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二阶段 | 第25页 |
3.2.3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三阶段 | 第25页 |
3.3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 | 第25-30页 |
3.3.1 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竞争上岗 | 第25-27页 |
3.3.2 统筹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 第27-28页 |
3.3.3 破除终身制,实行全体教职工聘任制 | 第28-30页 |
3.3.4 建立畅通的干部交流渠道 | 第30页 |
3.4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7页 |
3.4.1 人事管理的总制度不健全,缺少人事管理总法则 | 第30-31页 |
3.4.2 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 | 第31-32页 |
3.4.3 人事改革中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合理的方面 | 第32-35页 |
3.4.4 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 第35-37页 |
3.5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推难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3.5.1 对改革自身的理论研究不足 | 第37页 |
3.5.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攻坚期 | 第37-38页 |
3.5.3 政策法制建设滞后 | 第38页 |
3.5.4 部分教职工的一些特殊心态阻碍了改革进行 | 第38-39页 |
3.6 河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 | 第39-41页 |
3.6.1 创新改革目标,确立全局性战略性意识 | 第39页 |
3.6.2 建立以岗位分类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39页 |
3.6.3 收入分配应加强岗位导向和能力导向 | 第39-40页 |
3.6.4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 第40-41页 |
4 美国、香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41-45页 |
4.1 美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概述 | 第41页 |
4.1.1 自主程度较高的高校人事管理机制 | 第41页 |
4.1.2 灵活多样的教师聘用体制 | 第41页 |
4.1.3 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41页 |
4.2 美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41-42页 |
4.2.1 不断扩大高校自主权 | 第41-42页 |
4.2.2 不断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师聘用体制 | 第42页 |
4.2.3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 | 第42页 |
4.3 香港高校人事制度的主要特点 | 第42-43页 |
4.3.1 以人为本的服务职能定位 | 第42页 |
4.3.2 高效整合的人事管理组织制度建设 | 第42-43页 |
4.3.3 丰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 第43页 |
4.4 香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43-45页 |
4.4.1 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 第43页 |
4.4.2 制度和法制建设是实现人事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 第43页 |
4.4.3 提高薪酬福利水平 | 第43-45页 |
5 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 第45-55页 |
5.1 健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管理机制,制定人事制度改革总法则 | 第45-46页 |
5.1.1 树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 第45页 |
5.1.2 明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 | 第45-46页 |
5.1.3 坚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原则 | 第46页 |
5.2 加快高校机构编制管理改革 | 第46-48页 |
5.2.1 精简机构、管理中心下移 | 第47页 |
5.2.2 开发现有人才潜能,提高办学效益 | 第47-48页 |
5.2.3 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 | 第48页 |
5.3 建立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用人制度 | 第48-49页 |
5.3.1 科学设岗,实行岗位管理 | 第49页 |
5.3.2 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 第49页 |
5.3.3 签订合同,加强聘后管理 | 第49页 |
5.4 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49-51页 |
5.4.1 明确考核评价的目标,完善总结性考核和促进性考核 | 第50页 |
5.4.2 建立以岗位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 第50页 |
5.4.3 要坚持多主体全方位的考核模式 | 第50-51页 |
5.4.4 把考核结果落实到实处 | 第51页 |
5.5 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岗定薪 | 第51-53页 |
5.5.1 岗位工资实施的原则 | 第51页 |
5.5.2 岗位工资实施的思路 | 第51页 |
5.5.3 岗位工资实施的具体过程 | 第51-53页 |
5.5.4 岗位工资实施的意义 | 第53页 |
5.6 加强高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减少教职工后顾之忧 | 第53-55页 |
5.6.1 加强立法保障,树立高校教职工社保制度理念 | 第53-54页 |
5.6.2 调整和完善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障的管理制度 | 第54页 |
5.6.3 强化高校教职工职业风险意识 | 第54-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