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前言 | 第11-13页 |
1.1.1 相变材料简介 | 第11页 |
1.1.2 相变材料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3 相变材料的选择 | 第12-13页 |
1.2 相变微胶囊 | 第13-19页 |
1.2.1 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13-18页 |
1.2.2 相变微胶囊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石墨烯 | 第19-23页 |
1.3.1 石墨烯的性能 | 第20-21页 |
1.3.2 石墨烯导热强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锂离子电池组 | 第23-27页 |
1.4.1 锂离子电池组的简介 | 第23页 |
1.4.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1.4.3 锂离子电池组产热机理 | 第25-26页 |
1.4.4 锂离子电池组热管理系统(BTMS) | 第26页 |
1.4.5 相变材料在电池组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29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试验与性能测试方法 | 第29-34页 |
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第29-30页 |
2.1.1 试验原料 | 第29-30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30-34页 |
2.2.1 微观形貌分析 | 第30页 |
2.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0-31页 |
2.2.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1页 |
2.2.4 热性能分析 | 第31页 |
2.2.5 热响应测试 | 第31-32页 |
2.2.6 固体样品热导率的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改性石墨烯相变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 第34-49页 |
3.1 试验 | 第34-36页 |
3.1.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4-35页 |
3.1.2 改性石墨烯(E-rGO)的制备 | 第35页 |
3.1.3 改性石墨烯(E-rGO)相变微胶囊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 改性石墨烯的测试 | 第36-37页 |
3.3 微胶囊性能测试 | 第37-47页 |
3.3.1 核壳比 | 第38页 |
3.3.2 搅拌速度 | 第38-39页 |
3.3.3 超声条件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3.3.5 储热性能分析 | 第42-44页 |
3.3.6 热循环稳定性 | 第44-45页 |
3.3.7 导热系数测试 | 第45-46页 |
3.3.8 热响应测试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改性石墨烯-二氧化硅相变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 第49-60页 |
4.1 试验 | 第49-50页 |
4.1.1 溶胶-凝胶法合成二氧化硅/石蜡相变微胶囊 | 第49页 |
4.1.2 改性石墨烯-二氧化硅/石蜡(E-rGO-SiO_2/Paraffin)相变微胶囊的制备 | 第49-50页 |
4.2 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50-53页 |
4.2.1 催化剂 | 第50页 |
4.2.2 核壳比 | 第50-51页 |
4.2.3 水解时间 | 第51页 |
4.2.4 水硅比 | 第51-52页 |
4.2.5 预聚体滴加速率 | 第52-53页 |
4.3 相变微胶囊性能测试 | 第53-58页 |
4.3.1 形貌分析 | 第53-54页 |
4.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4.3.3 储能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4.3.4 导热系数测试 | 第56-57页 |
4.3.5 热循环稳定性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改性石墨烯-二氧化硅微胶囊在电池组中的应用 | 第60-70页 |
5.1 试验部分 | 第60-62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60-62页 |
5.2 单体电池性能测试 | 第62-64页 |
5.3 不同工况下电池组散热性能试验 | 第64-68页 |
5.3.1 25℃下充放电时电池表面温度 | 第64-66页 |
5.3.2 40℃下充放电时电池表面温度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