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弃柳归陶”的转变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一、苏轼对柳宗元的总体评价及原因 | 第14-28页 |
| (一)苏轼对柳宗元的两种评价 | 第14-22页 |
| 1、苏轼对柳宗元的肯定 | 第15-18页 |
| 2、苏轼对柳宗元的否定 | 第18-22页 |
| (二)产生两种评价的原因 | 第22-27页 |
| 1、表层原因 | 第22-25页 |
| 2、深层原因 | 第25-27页 |
| (三)小结 | 第27-28页 |
| 二、苏轼对柳宗元评价的变过程化及原因 | 第28-44页 |
| (一)变化过程 | 第28-34页 |
| 1、第一个时期(神宗元丰二年之前) | 第28-29页 |
| 2、第二个时期(神宗元丰二年至哲宗元祐二年) | 第29-31页 |
| 3、第三个时期(哲宗元祐三年至元祐八年) | 第31-32页 |
| 4、第四个时期(哲宗绍圣元年至苏轼去世) | 第32-34页 |
| (二)变化原因 | 第34-43页 |
| 1、苏轼的仕途生涯 | 第34-37页 |
| 2、政治原因 | 第37-39页 |
| 3、诗歌原因 | 第39-43页 |
| (三)小结 | 第43-44页 |
| 三、苏轼弃柳归陶的转变及原因 | 第44-63页 |
| (一)苏轼“弃柳归陶”的转变 | 第44-47页 |
| (二)苏轼转变的原因 | 第47-56页 |
| 1、苏轼入世之心的消泯 | 第47-53页 |
| 2、苏轼人生价值观念的转变 | 第53-56页 |
| (三)苏轼对陶渊明形象的重构 | 第56-62页 |
| (四)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