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奉天地区社会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选题原因与背景 | 第8-9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一、奉天地区社会教育开展的背景 | 第15-22页 |
(一)政治基础 | 第15-17页 |
1.“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变革 | 第15-16页 |
2.官员对社会教育事业的支持 | 第16-17页 |
(二)经济条件 | 第17-19页 |
1.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18-19页 |
2.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教育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 第19页 |
(三)文化环境 | 第19-22页 |
1.“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 | 第20页 |
2.亟需改善的社会风气 | 第20-22页 |
二、初奉天地区社会教育概况 | 第22-43页 |
(一)社会教育机构的设置 | 第22-25页 |
1.社会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 | 第22-24页 |
2.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立 | 第24-25页 |
(二)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 | 第25-43页 |
1.学校式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 | 第26-31页 |
2.社会式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 | 第31-43页 |
三、奉天地区社会教育的评价 | 第43-50页 |
(一)社会教育的特点 | 第43-45页 |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 第43-44页 |
2.以县城为重点,辐射农村 | 第44页 |
3.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 第44-45页 |
(二)社会教育影响 | 第45-47页 |
1.促进了三民主义的传播 | 第45-46页 |
2.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 第46-47页 |
3.改良了社会风气 | 第47页 |
(三)社会教育的局限性 | 第47-50页 |
1.教育经费不足 | 第48页 |
2.地方政府缺乏持久重视 | 第48页 |
3.民众接受能力有限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