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含金属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0 引言 | 第11-18页 |
| ·研究含金属沉积物的意义 | 第11-13页 |
| ·热液活动区沉积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无机组分 | 第13-15页 |
| ·有机组分 | 第15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有机碳和氮研究的介绍 | 第16页 |
|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 1 地质背景 | 第18-26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 ·海底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热液活动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19-24页 |
| ·热液流体来源 | 第20页 |
| ·岩浆热源 | 第20-21页 |
| ·断裂系统 | 第21-24页 |
| ·岩石、沉积物及其它 | 第24-26页 |
| ·岩石类型 | 第24页 |
| ·沉积物类型 | 第24-25页 |
| ·洋流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7页 |
| ·沉积物取样 | 第26-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7页 |
| ·粒度分析 | 第30-31页 |
| ·粘土矿物分析 | 第31-32页 |
| ·沉积物中有机碳、氮含量分析 | 第32-37页 |
| 3. 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7-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 ·样品 | 第39页 |
| ·方法 | 第39-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 ·酸化法与氧化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 ·直接法 | 第42-44页 |
| ·灰化法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4 结果 | 第47-66页 |
| ·粒度特征 | 第47-48页 |
| ·年代和沉积速率 | 第48-50页 |
| ·矿物分析 | 第50-55页 |
| ·全岩矿物特征 | 第50-51页 |
| ·粘土矿物特征 | 第51-55页 |
| ·有机碳、氮的特征 | 第55-66页 |
| ·E271 站位 | 第55-58页 |
| ·E272 站位 | 第58-63页 |
| ·E53 站位 | 第63-66页 |
| 5 讨论 | 第66-90页 |
| ·沉积速率与压实效应 | 第66-70页 |
| ·含水量校正压实效应 | 第66-69页 |
| ·沉积通量的计算 | 第69-70页 |
| ·无机组分物源研究 | 第70-74页 |
| ·有机质来源的一般分析 | 第74-83页 |
| ·C/N值变化特征及其一般地质含义 | 第74-77页 |
| ·TOC含量值及C/N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77-80页 |
| ·有机质物源组成比例的定量-半定量分析 | 第80-83页 |
| ·热液活动与有机碳的关系初步探讨 | 第83-90页 |
| ·热液颗粒物沉降对有机碳和碳酸钙含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 ·有机碳来源热液影响因素探讨 | 第85-90页 |
| 6 结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