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1.1 狂犬病病毒概述 | 第11-14页 |
1.1.1 狂犬病的危害 | 第11页 |
1.1.2 狂犬病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1.1.3 狂犬病病毒的分类 | 第12页 |
1.1.4 狂犬病毒的形态结构 | 第12-13页 |
1.1.5 狂犬病毒G蛋白 | 第13-14页 |
1.2 狂犬病疫苗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现行主要人用疫苗 | 第14页 |
1.2.2 现行主要动物用疫苗 | 第14-15页 |
1.2.3 狂犬病疫苗的发展 | 第15页 |
1.3 活载体疫苗的发展 | 第15-23页 |
1.3.1 单股负链RNA病毒(NNSV)-载体疫苗的构建 | 第16-17页 |
1.3.2 单股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与应用 | 第17-19页 |
1.3.3 外源基因的插入 | 第19页 |
1.3.4 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 | 第19-20页 |
1.3.5 载体的包容性: 插入的外源基因的长度和数量 | 第20页 |
1.3.6 载体的包容性:插入毒性外源蛋白 | 第20-21页 |
1.3.7 外源基因的插入稳定性 | 第21页 |
1.3.8 特定的病毒载体 | 第21-22页 |
1.3.9 NDV作为活载体疫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22-23页 |
1.4 干扰素与抗病毒作用 | 第23-24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8页 |
2.1 材料 | 第25页 |
2.1.1 病毒株和细胞 | 第25页 |
2.1.2 干扰素 | 第25页 |
2.1.3 高免血清和实验动物 | 第25页 |
2.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8页 |
2.2.1 临床样品的收集与鉴定 | 第25-26页 |
2.2.3 重组病毒rL-RVG诱导IFN研究 | 第26-27页 |
2.2.4 重组病毒rL-RVG在牛羊上的安全性与免疫效果评估 | 第27页 |
2.2.5 血清检测 | 第27-28页 |
2.3 结果 | 第28-36页 |
2.3.1 临床样品的收集与鉴定 | 第28-30页 |
2.3.2 重组病毒rL-RVG对牛IFN的敏感性检测 | 第30-31页 |
2.3.3 rLaSota和rL-RVG诱导IFN的最适剂量 | 第31页 |
2.3.4 重组病毒rLaSota和rL-RVG诱导IFN的动力学曲线 | 第31-33页 |
2.3.5 重组病毒rL-RVG对羊的免疫效果 | 第33-34页 |
2.3.6 重组病毒rL-RVG对牛的免疫效果 | 第34-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