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 第13页 |
1.1.2 自然山水载体形态的变化 | 第13-14页 |
1.1.3 复归自然心境下的风景区现状 | 第14页 |
1.2 概念与界定 | 第14-16页 |
1.2.1 山水画与“经营” | 第14-15页 |
1.2.2 风景区空间意境 | 第15页 |
1.2.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1.3 现状研究 | 第16-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国山水画“经营”之法 | 第21-41页 |
2.1“经营”的思想渊源 | 第21-24页 |
2.2“经营”的基本规律 | 第24-27页 |
2.2.1 矛盾统一,差距平衡 | 第24页 |
2.2.2 主次分明,细节典型 | 第24-25页 |
2.2.3 调和对比,内外关联 | 第25-26页 |
2.2.4 动静互衬,虚实相生 | 第26-27页 |
2.3“经营”的典型手法 | 第27-37页 |
2.3.1 取象立意 | 第27页 |
2.3.2“计白为墨” | 第27-29页 |
2.3.3 开合争让 | 第29-31页 |
2.3.4 主宾“奔趋” | 第31-32页 |
2.3.5 散点透视 | 第32-34页 |
2.3.6 顾盼呼应 | 第34-36页 |
2.3.7 凝聚疏旷 | 第36-37页 |
2.4“东”、“西”“经营”之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对比 | 第37-40页 |
2.4.1 认识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2.4.2 立意角度 | 第38页 |
2.4.3 时空观 | 第38-39页 |
2.4.4 构成要素 | 第39-40页 |
2.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风景区空间意境的山水画特质 | 第41-50页 |
3.1 风景区空间意境形成基础 | 第41-42页 |
3.1.1 景物 | 第41页 |
3.1.2 景感转换 | 第41页 |
3.1.3 游赏条件 | 第41-42页 |
3.2 景画共源,异枝同根 | 第42-44页 |
3.2.1 同一山水文化背景 | 第42-43页 |
3.2.2 同一审美价值取向 | 第43-44页 |
3.2.3 同一认知结构体系 | 第44页 |
3.3 景画共途,异曲同工 | 第44-47页 |
3.3.1 规律引导 | 第44-45页 |
3.3.2 思维转换 | 第45-46页 |
3.3.3 逐序渐进 | 第46-47页 |
3.4 景画共果,异目同纲 | 第47-48页 |
3.4.1“人化自然”的审美需求 | 第47-48页 |
3.4.2“人自然化”的精神需求 | 第48页 |
3.5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经营”的传移摹写——中国山水画与风景区空间意境 | 第50-69页 |
4.1 取舍 | 第50-55页 |
4.1.1 立意——取象引境 | 第50-53页 |
4.1.2 留白——空白造景 | 第53-55页 |
4.2 对比 | 第55-63页 |
4.2.1 宾主——差异造境 | 第55-58页 |
4.2.2 凝散——疏密造境 | 第58-60页 |
4.2.3 开合——奥旷造境 | 第60-63页 |
4.3 回应 | 第63-68页 |
4.3.1 散点——通景造境 | 第63-66页 |
4.3.2 顾盼——母题造境 | 第66-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应用实例——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风景区规划 | 第69-90页 |
5.1 现状概况与规划布局 | 第69-74页 |
5.1.1 基地分析 | 第69-71页 |
5.1.2 景源解析 | 第71-73页 |
5.1.3 功能分区 | 第73-74页 |
5.2 意境营造一——度象以为真 | 第74-80页 |
5.2.1“观物取象” | 第74-77页 |
5.2.2 虚实授受 | 第77-80页 |
5.3 意境营造二——相较以为朗 | 第80-86页 |
5.3.1 殊势异情 | 第80-82页 |
5.3.2 有致收放 | 第82-83页 |
5.3.3 逐序开合 | 第83-86页 |
5.4 意境营造三——关照以为衡 | 第86-89页 |
5.4.1 呵成一气 | 第86-88页 |
5.4.2 遐迩一体 | 第88-89页 |
5.5 小结 | 第89-90页 |
结语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